读懂孩子,学会爱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读懂孩子,学会爱的相关文章:人们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在幼儿教育方面,虽然不少家长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却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结果。为什么?许多家长认为,能生就能养,就能教育,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我们都爱孩子,但我们不...
人们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在幼儿教育方面,虽然不少家长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却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结果。为什么?许多家长认为,能生就能养,就能教育,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我们都爱孩子,但我们不一定懂孩子。”
“教育讲坛”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在 6岁以下幼儿,希望家长们学会走向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理解和懂得孩子,从而更好地爱他们。
孩子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小人国”完全不同,需要大人了解
许多家长深深感受儿子“小人国”和自己“大人国”完全不同的,是一个鞋盒。
在准备带儿子去北戴河度假的时候,儿子掏出鞋盒,坚持要塞进满满的行李包中。家长很生气,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问:“带着干什么,放回去!”看着孩子快哭出来的脸,家长转念一想:一个鞋盒怎么对儿子就那么重要?细细一问,才知道这个鞋盒是儿子亲手“研发”制作的“门铃”,用手一按就会响,儿子准备一路上向所有人展示他的“发明”。此时家长才明白,在四岁小男孩的世界里,这个鞋盒比国王的印章、比奥巴马的核按钮还要重要。
“自以为是”的父亲差一点毁了儿子世界中至高无上的“珍宝”。每一位家长,都应当像这样蹲下身来,看一看、听一听孩子们那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也许,孩子的价值观更接近生命的本质。“3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所谓的道德判断,饿了就要吃,不高兴了就要打闹,哪怕去打爷爷奶奶。他是在用他的嘴,用他的手,用他的身体去感知、研究这个世界,这时的孩子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张同道说。
因此,很多父母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觉得孩子不可理喻,还有不少家长爱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原则的重要性,比如“你这样长大了找不到工作”,或是“你长大了娶不到老婆”。“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不知道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并且想象不出什么样。另外,家长所描述的很多概念对孩子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在孩子的经验中,这些概念都不存在。那些道理对他们而言,比天上的星星还遥远。”张同道说,“最好的方式,不是跟孩子讲道理,而是尝试尊重他,了解他的世界。”
在纪录片《小人国》里,一位名叫辰辰的小女孩,每天总是要等到小男孩南德到幼儿园,她才肯脱鞋进门,接下来的一天,便成了“两个人的幼儿园”。等待的时间短则一刻钟,长则一小时,风雨无阻,持续了一年。也许大人们无法理解辰辰的执着,以及两个小孩之间的感情,因为这种感情,只属于孩子的世界。
怎样让孩子真正获得快乐?
仔细发现孩子的需求,满足他们
快乐,一般的解释是感受幸福或满意,而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专业角度看,就要满足学龄前孩子的身体、心理的发展需求。孩子的需求满足了,他就能体验到快乐。
不少家长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孩子一起床就哭闹,甚至发火,觉得这件衣服不好,那件也不好?这其实很可能是孩子昨晚睡得不好,作息时间被打乱了,生理上需要一个情绪宣泄口。最好的办法是家长离开一会,让他平息下来。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孩子的需求都是合理的,之所以有时大人觉得不合理,是因为孩子的表达并不符合成人的逻辑。”
所以,要让孩子快乐,就需要家长科学地认识孩子,学会辨别孩子的需要。比如孩子喜欢听故事,会要求家长反复讲,家长往往会恼火:“讲完了还让我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都讲过好几遍了!”但这正是满足孩子认知需求,帮助孩子认识事物、理解感情的最好时机。但家长要注意,讲故事千万不能成为读故事,而要有意识地控制语言节奏和故事发展情节,比如可以每天讲一小段,讲完了问问孩子“喜欢谁?”“接下去会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快乐。”
在幼教专家们看来,发现孩子对某一个活动有持续的兴趣时,就要仔细分析,尽量满足他的需求。比如:孩子在4—5岁这个年龄时,是社会性发展的转折期,他们会非常在乎人和人的关系,而且这个时候有非常强烈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喜欢动手。建议每天或者每周让孩子参与“劳动”,比如说折叠衣服,叠好后让孩子分类。一些孩子喜欢开抽屉,可以让孩子帮忙把分好类的衣服放进抽屉,或者让孩子参加家中的大扫除,给一小部分的工作,孩子也许会高兴地感觉到自己比父母完成得更好。
另外,不要因为担心孩子的“破坏力”,而禁止孩子捣鼓家中的物品,因为也许这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候。在专家们看来,家长们可以为孩子创造“捣鼓”的条件,比如给孩子一个坏掉的钟,或者坏掉的文具,还可以准备一些圆头的剪刀、钳子。孩子会因此想出美妙的创意,这种‘捣鼓’就是孩子的需求,就是孩子的“工作”。
让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关键要给他们选择的权利
不少家长,习惯性地把自己很多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谓的“钢琴梦”、“足球梦”、“作家梦”,其中有不少是家长的梦,却希望孩子去实现。要让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关键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所有家长很赞赏小女孩辰辰的母亲。当这位母亲知道女儿每天都在幼儿园门口长时间等另一位小男孩时,没有生气,没有斥责,而是“抱抱辰辰,让她继续等下去”,因为这位母亲非常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
有个家庭,儿子想弹钢琴,于是花大价钱买了一台,但儿子弹了一段时间之后不想弹了,怎么办?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这么贵买了钢琴,怎么能说不弹就不弹?何况这是孩子当初自己选择的。”但反过来说,怎么可以让钢琴这个“大玩具”折磨孩子一辈子呢!孩子有选择弹的权利,也有选择不弹的权利。
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也应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据观察,一些幼儿园并没有给孩子们选择的权利,几点干什么,玩什么,在哪儿玩,甚至“玩耍小组”中的小组长是谁,都是老师规定的。不少孩子回家后,也没有多少选择权,妈妈会说5点到6点练琴,6点到7点练字……
剥夺孩子选择权的结果,未必能让孩子顺着大人希望的道路成长,却很有可能培养出孩子的“被动人格”。在诸君看来,应该有意识地每天都让孩子自己做出一些选择,哪怕是无关紧要的事,比如喝牛奶还是喝豆浆,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在选择中遭遇挫折和失败。
在专家们看来,人格教育远甚于知识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没有创造力?是因为从学校到家里,老师和家长“合谋”用爱的名义,将孩子变成了“移动硬盘”,只能复制、下载一些规矩和知识。要有意识地保护孩子们选择的能力,选择他们喜欢做的事情,这同时也是保护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比早学到一些数学公式和英语拼写重要很多。
【专家建议】爱孩子需要方法
问:如果孩子手上拿着类似剪刀这样的危险物不肯归还,怎么办?
答:大人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大多会作出如下三种反应:第一,硬抢回来;第二,放任不管;第三,用糖或其他物品换回来,其实这都是错误的。首先,你硬抢回来就会告诉孩子“强权就是真理”,现在他屈从你,等孩子长大了,他也会这样让别人屈从。第二,放任不管体现的是一种没有原则的态度,不管孩子看起来有多么可怜,你都不能打破原则去放任他。第三,用糖换回来亦不可取,因为原则是不能够进行交换的。正确的方法是:坚持你自己的立场,耐心和孩子进行沟通,不急不躁,当孩子归还之后,给他一个拥抱和一句赞赏。
问:孩子吃饭不专心,喜欢到处跑怎么办?
答:家长可以将孩子不愿意做的事编成一道“选择题”,比如,“你今天吃饭要用花碗,还是白碗?”3岁左右的孩子会很有兴趣做出选择。对稍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问他,“你今天坐在爸爸旁边,还是妈妈旁边?”他也会很乐意做出选择。
问:孩子老是把玩具到处乱扔怎么办?
答:首先应该把他的玩具收掉。建议每次只给孩子两三种玩具玩,等他玩腻了再拿出其他玩具来交换。同时也要培养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的能力,可以用“选择题”的办法,比如,“玩具是放在抽屉里,还是箱子里?”
问:我觉得我的儿子有点“娘娘腔”,怎么办?
答: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他寻找一些男性玩伴,进行一些竞技类比赛,从中收获信心。在家庭中,一个良好的父亲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可以教会自己的孩子,怎么去勇敢担当责任。值得注意的是,爸爸们不应该只充当“保护伞”的角色,而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学会跌倒之后自己爬起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读懂孩子,学会爱,早教育儿精选,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610a3f4352e62aa4103ab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