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四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31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来看四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的相关文章:1、留守儿童的未来有一些孩子跟妈妈的关系,可能只剩下血缘上的关系了,尤其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可能一年只能见一两次。每次,父母回去的时候,看到留守在家里的孩子就会特别心疼...

  1、留守儿童的未来

  有一些孩子跟妈妈的关系,可能只剩下血缘上的关系了,尤其是留守儿童。

  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可能一年只能见一两次。每次,父母回去的时候,看到留守在家里的孩子就会特别心疼和愧疚,会想尽办法用一些东西去弥补。这种东西更多的是物质地侵入性的陪伴,因为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种侵入性的陪伴主要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愧疚而已。

  随着时光的流逝,当这些孩子步入青春期时,父母慌乱地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处了。

  父母说话的时候,孩子的常态反应是不想听,或走开,或抗拒。

  父母肯定也感觉到了孩子的这种情绪,直接沟通行不通,那就婉转点。父母通过写信件和小纸条或发邮件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可惜,结果也无效。

  不管父母换怎样的形式去跟孩子沟通,都是没用的,因为父母没有看到孩子想的是什么?父母没有去体会孩子的感受。

  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概念,“自体,客体”。

  “自体”和“客体”的概念类似于“我”和“你”的概念。

  很多妈妈是没有“我”和“你”的概念的,也就是说,很多妈妈没有我和孩子的概念,认为孩子是我的一部分,是我实现目的的工具。说的难听一点,这个工具是用来满足自恋,缓解自身焦虑,满足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内心可能还会有一些对未来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恐惧。妈妈会希望以上所有的这些都由孩子这个工具来帮忙缓解,抵消和完成。

  2、“啃老族”和“妈宝男”的背后

  有一些妈妈会用孩子的成功来标榜自己的价值,这样,孩子就不是孩子自己了,更多的是妈妈心里期望的那个“他”。

  在中国家庭中,有一些越界的行为。

  之前,我在微博上写过一段这样的话:当你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没办法集中精力去做一些事情时,这就意味着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做的过多了,过多地干涉了孩子,侵入了孩子的边界。

  孩子正在搭积木,妈妈怕孩子不会搭,一直看着孩子做。

  孩子在做的时候,妈妈在旁边不停地唠叨:“你会不会做啊?不会做就看说明书......”

  妈妈说的多了,孩子就不愿意再跟妈妈说话了,开始封闭自己。

  因为妈妈干涉了很多,听的很少。听的很少是指孩子在表达的时候,妈妈很少在旁边,没给到孩子支持。

  作为孩子,他会觉得跟妈妈说话没有任何的意义。

  慢慢地,孩子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愿意跟妈妈沟通。

  所以,当孩子不说话的时候,妈妈们不要逼着孩子去说话,停下来倾听吧。

  还有一些妈妈替代孩子过多,把孩子的很多能力都剥夺了,导致这些孩子一直没有发展出很好的技能。

  例如,有些人上了大学后连一件衣服都不会洗,看到别人洗衣服,你有想过孩子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吗?他肯定会觉得自己很糟糕。

  孩子终究是会长大的,孩子大了,上了大学,妈妈总不能继续追到学校给孩子洗衣服吧。

  与其如此,不如多教给孩子一些技能。

  这种行为的背后也可以理解成,在潜意识里,妈妈不愿意孩子离开。孩子学会的技能多了,很有可能会离开妈妈,妈妈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离开,于是,帮他做很多的事情。

  对妈妈来说,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会离开,离开对她来说是一种创伤性的体验,她不愿意任何人从她的身边离开,特别是她的孩子。

  啃老族和妈宝男是典型的例子。

  妈宝男的形成是妈妈不愿意孩子离开,不管孩子是未成年状态还是成年后的状态。哪怕是孩子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她也不让孩子离开,照样入侵孩子的边界。

  妈宝男的形成,一般是在家庭里,妈妈占据主导地位,爸爸的功能缺失或爸爸作为丈夫的角色没有,更多的是孩子替代了丈夫的功能,成了母亲的照顾者。

  妈宝男的成因,做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不健康的四种亲子关系模式

  家庭教育肯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长没必要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有的妈妈认为,孩子上了学,自己就不用这么累了,很多东西老师可以教他。

  不是的,孩子的某方面功能必须在家庭中才能完成,否则,孩子步入到社会后,会产生社会化的功能不良。

  在亲子教育中,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实现从婴儿走向社会化的目标。

  步入社会之后,有人说,“我要改变全世界”。其实,我们不可能改变全世界,而且,改变的前提是适应世界,如果你连适应都做不到,那么,改变的机会连门都没有,因为你早就被世界淘汰了。

  很多父母自己没有尽到义务,把责任推给别人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亲子关系是很重要的,我整理了四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模式。

  第一种

  密友型

  密友型的亲子关系没有明确的你我概念,也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两个人的关系比较混乱,没有任何的边界感,是融合的,共生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妈妈与孩子之间没有建立好边界时,孩子长到了去幼儿园读书的年纪,他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相处的时候也容易分不清界限,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而且这样的小孩会不断地入侵别人的边界,引发其他人的反感,进而被其他小朋友们排斥。

  虽然我经常说,孩子的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但有些人把我说的这句话理解的太绝对化了,认为孩子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是我的问题。这就太过于认真了,把很多的东西都忽略掉了。

  妈妈与孩子密友型的关系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困惑,主要的问题就是导致孩子以后在跟所有人的关系中会边界不清。

  第二种

  上下级型

  在这种关系里,妈妈是孩子的主导者,就像公司里强势的上司一样。孩子的角色类似公司的员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司,两个人呈现出来的互动关系是控制与服从。

  中国人经常描述孩子的关键词是“乖”“听话”,这些词反映出来的也是上下级的关系。

  妈妈作为孩子的掌控者,如果孩子不服从,拥有自己的主见,妈妈就会非常的焦虑,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孩子听话。

  听话乖巧的孩子面对妈妈的强势,一方面会表现的很顺从,另一方面内心会压抑很多愤怒,会一直在背后做些小动作以示反抗。

  有些妈妈会很疑惑,孩子这么小为什么会撒谎?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妈妈有时会让孩子去做一些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孩子为了避免惩罚或讨好妈妈,于是采用了撒谎的方式。

  孩子撒着撒着,自己也就信了。

  有时候妈妈想要孩子做出她想要的样子,但是妈妈的能力做不到。孩子不愿意做,可是又无法直接拒绝,于是,虚伪的表达出现了。

  这样的孩子在现实中的责任感会比较弱。

  当然,这种上下级关系,也会像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一样,不需要讲究太多的情感,只要能够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就可以了。

  在这过程中,领导不会询问你,“这件事你愿不愿做?你做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有一个人在我的微博上跟我吐槽,“小时候,我妈觉得我取得的很多成都是她的功劳。我考试得了100分,她竟然认为是她的功劳。”这个孩子对妈妈有无限的爱,在生活中,他的表现仍是很孝顺的,但谁能想到,他会去我那吐槽呢?

  上下级关系的亲子关系就是这样,孩子会很害怕妈妈,不敢跟妈妈亲近,之间也没有太多的情感,似乎孩子只要做到听话,乖巧,讲道理就可以了。

  有一篇文章《听话的孩子没有太大的成就》里面所讲的内容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听话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妈妈的需求。

  不信?那我问一问妈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妈妈能回答的出来吗?我再问问听话的孩子,“你们知道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吗?”你们也不知道。

  我一直说,看一个人是否成熟主要看这几方面。

  1. 是否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嬉笑怒骂都可以,做你自己,彼此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2. 是否有一个骨灰级的爱好,所谓的骨灰级的爱好,是指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会因为这个爱好产生很美好的体验。不管你的情绪是悲伤的,还是挫败的,这个爱好都会伴随你的一生。你投入其中,沉醉着,忘记一切,十分喜爱。

  (其实,这种终极爱好是你很美好的客体之一。听话的孩子很难有属于自己的骨灰级爱好,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妈妈给予他的。)

  第三种

  对手型

  妈妈和孩子是对手关系?

  不会吧?

  会的。

  在精神分析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描述这样的现象,叫成人妒忌。

  成人妒忌的意思是,很多妈妈把自己认为好的,理想的样子投注在孩子身上,但当孩子真的达到了,妈妈又会妒忌自己的孩子居然获得了那么多。

  这非常有趣,也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动力过程。

  还有一些妒忌,是妈妈和孩子在潜意识方面的竞争。

  这个竞争更多的是来源于妈妈在原生家庭中跟弟弟妹妹的竞争。

  很多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需要照顾弟弟妹妹。从小,这样的妈妈就很懂得照顾人,但她不相信自己的弟弟妹妹,以至于结婚有小孩后,她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她不太信任别人,认为别人接近她是为了侵犯她的利益,因此,她会把自己和自己的东西保护的很好。

  有一位妈妈非常有趣,很小的时候,孩子碰了一下她的东西,她就忍不住发非常大的脾气,“你为什么要动我的东西?这件事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小时候,他根本不理解妈妈的这样行为。

  后来,我跟他说,“你妈妈把你当成对手了。在与你的竞争中,她感到了挫败。她很生气,同时也很害怕。”

  对手型的母子或母女关系都会发生。

  作为妈妈的我们很难去处理童年时的情节,母女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成为对手。

  曾经我讲过,有一对夫妻的矛盾跟丈夫对女儿的宠爱有关。丈夫把自己所有的关注力都放在了女儿身上,看到女儿这么可爱的时候,妈妈会很嫉妒女儿。

  这样的想法,在一般情况下,很多妈妈是不愿意去承认的。

  最后,妈妈跟女儿成了对手的关系,同时,她又没办法忘记自己妈妈的身份。因此,当妈妈嫉妒女儿的同时也会很纠结。

  第四种

  角色互换型

  这种亲子关系很好理解,非常简单。

  有一个个案,她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女人的怀里,问女儿在干什么?

  女人说:“我在做作业啊。妈妈,你去喝水吧,乖乖地休息一会儿,待会我再陪你玩。”然后,妈妈很开心地离开了。

  很明显,妈妈的角色像女儿,女儿则更像是妈妈的照顾者,两人角色互换了。

  还有一种类型的角色互换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

  孩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受到了一些伤害,哭了起来。妈妈在旁边也哭了起来,而且哭声比孩子更响。

  孩子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妈妈为什么哭?妈妈说:“我很难过,是我没做好才让你摔跤的,都是我的错。”

  这时,孩子擦干眼泪,对妈妈说:“宝宝不哭,妈妈也不哭。”

  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妈妈的照顾者,说到底,这也是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模型。

  有的妈妈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传输这样的话,“妈妈以后要靠你来养我了,以后你给妈妈买大房子,买宝马车,让我过上富贵的生活,好不好?”

  会说这种话的妈妈多半家里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这四种关系是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如果这里有你的影子,我们要学会去改善。

  改善关系涉及到关系模式重建的问题。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健康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514e7834ec1899e200cfc6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