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父母(父母要懂儿童心理学)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心理学的父母(父母要懂儿童心理学)的相关文章:心理学的父母(父母要懂儿童心理学)孩子焦虑抑郁怎么办?当父母的最害怕是孩子焦虑抑郁症,担心孩子因为抑郁导致人身安全出现问题,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让孩子开心,这就会造成溺爱与放纵...
心理学的父母(父母要懂儿童心理学)
孩子焦虑抑郁怎么办?当父母的最害怕是孩子焦虑抑郁症,担心孩子因为抑郁导致人身安全出现问题,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让孩子开心,这就会造成溺爱与放纵;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讲解如何帮孩子改善抑郁6个步骤,联系我们获取指导方案。
微博上有这样一个话题:你对孩子的过度期待其实是一种伤害。
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讲述了被父母期待压垮的经历。
有一位网友的经历让人心疼。
她说:“父母都不是高知识分子,所以将所有的遗憾都压在了她的身上。”
从上小学开始,妈妈就做起了专业的陪读。
她每天需要在妈妈的看护下学习,电视、游戏和娱乐父母一律不让她触碰。
一旦考试成绩跌出前三名,妈妈就会当着同学的面骂她,还会说:你对得起我们吗?
没选上班干部会被骂;没进入学生会也被骂;就连写错一道题,都会被骂好半天…
本来性格内向的她,被父母逼得越来越崩溃。
虽然如今考上了985高校,但内心始终存在一份茫然,因此变得越来越抑郁,现在都不愿多和父母说一句话。
每个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父母教育的折射。
期待越高的父母,越容易裹挟着对孩子的控制和逼迫,心态也会慢慢扭曲。
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的环境下,很容易造成心理的残缺。
心理学家王国荣说:父母心越大,孩子心理越健康。
教育孩子拼的是父母的心态。
父母的心态越好,越容易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01
焦虑的父母,
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
看过一个这样的新闻。
一位妈妈大冬天拉着5岁的儿子在考研大门外观望,足足站了一个多小时。
原因只是为了让儿子提前感受考研氛围。
妈妈说:“孩子还有16年,5840天就考研了,提前带他来感受氛围,对他有帮助。”
很多网友都说:孩子还没感受到考研的压力,就先被你的焦虑压垮了。
是啊,这几年来社会的竞争压力变大,很多父母都寄希望于孩子身上。
曾有调查显示:
中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父母把全部精力花费在孩子身上,有82%的父母表示已经为了孩子做出了牺牲的准备。
就是因为父母这样心思敏感的对待孩子,看到的永远都是对孩子的不够好。
美国心理分析大师罗洛·梅曾说:焦虑是人存在威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
从儿童心理学上来说,容易产生焦虑的父母,他的完美主义倾向更重,会让孩子永远陷入没办法让家长满意的消极情绪中。
用“完美设定”来为孩子规划,虽然短期来说能收获成效,但是却难以养出健全的人格和心态。
日本网球选手大阪直美因为父母酷爱网球选手,从她三岁开始,父母就要求她开始训练。
爸爸晚上在网上看教学视频,白天就教她训练,她每天必须要训练8个小时。
在同龄的孩子都在玩耍、读书时,她就在练球,她没有自己的童年。
在父母的训练下,小小年纪的她就在网球界一战成名。
但是她却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会在新闻发布会上不停地戳手指;输了比赛时会哭;最后因为严重的抑郁症不得不退赛。
采访时她惋惜道:自己的童年和青春都在训练,如今再也找不到奋斗目标了。
越“操心”的父母,越容易阻碍孩子前进的步伐。
因为一旦父母的期望太高,就容易给孩子制造压力,这样会让孩子过早地失去活力。
狭隘的心态,造就焦虑的父母,很容易养出有心理缺陷的孩子。
02
好的教育,要学会“闭一只眼”
抖音上有这样一条视频。
一个女孩考试只考了倒数第二名,而且没有及格。
她笑嘻嘻地走到妈妈面前说:“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先听哪个?”
妈妈很淡定地说:“你说吧。”
随后女孩有点为难地说:“好消息是,我这次考了倒数第二;坏消息是,我没考及格。”
其实女孩这次考试已经进步了一名了。
妈妈听完后,并没有批评女孩,而是对着她笑了笑。
即使没考好,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这大概是心态最好的妈妈了。
教育孩子最忌父母太心急,如果一味地紧抓孩子不放,很容易造成“越心急,效率越差”的恶性循环。
相比之下,这位妈妈的心态更能激起孩子的斗志。
心理学家阿勒德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不是源自于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之在身上的观念。
就好像我们要求孩子“必须考第一”,一旦孩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内心就会产生痛苦的成分,因此用“打骂、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但是对孩子而言,好的分数和千篇一律的优秀,都不及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来的重要。
有一位教育学者曾这样说:
“好的教育,都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心态促成教育,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睁一只眼睛:去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用提升和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
闭一只眼睛:去接纳孩子的不足,扬长避短也能激励孩子。
李玫瑾教授也有一位“学渣”女儿。
尽管女儿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很差,有时候数学考试只能考十几分。
她笑着对女儿说:“你数学不好,可能随你爸。”
后来,她并没有死磕女儿的数学成绩,而是发现了她有音乐天赋,于是重点培养她音乐方面的才能。
最后女儿考上了一所艺术院校,成了一名音乐老师。
教育孩子就不该用单一的尺子衡量孩子的价值。
孩子的学习能力差、脾气坏、爱调皮,有可能他动手能力强、情商高、语言表达能力好…
父母要学会放大孩子的闪光点,而忽视孩子的不足之处,才会发挥孩子的最大潜力。
尊重和接纳,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
03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父母在这三方面要“心大”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要揠苗助长,让孩子成为我们心中哪样的人;
而是给他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让他成长为属于自己那样的人。
父母要保持这样的中立,就要先学会在心态上转变。
“心宽”的教育,是孩子开始变好的迹象。
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无视孩子的一切“胡作非为”,而是做到放任而不放纵的心态,培养孩子自信、坚毅、等心理素质。
因此,父母在这三方面要心大一点。
1)心大一点,允许孩子慢下来
作家黑幼龙先生提出过一个理念是:孩子要慢养。
他指出:慢养不是在时间上慢,而是心态上的松弛。允许孩子做属于自己成长阶段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心态“慢”,就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孩童时期“玩耍胜过学习”,以此来为孩子积累成长中的经验。
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正确的养育姿态。
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是“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一对同卵双胞胎,分别从48周和52周开始学爬楼,每天爬十分钟。
结果52周的孩子爬楼只用了两周学会,48周的孩子却用了6周才学会。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去学习相应的能力,效果会更好。
一定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该玩的时候绝不给他成长的压力。
2)心大一点,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很多父母都希望收获一个100分的孩子,所以不允许孩子出现一点小瑕疵。
孩子考试只考了九十分,就责怪他为什么不是一百分;
作业写错了一个字,就不停地纠正;
一件事没做好,妈妈对孩子又打又骂…
当父母有这种完美主义的包袱,在行为上控制和安排的成分更多,也更容易诱发孩子的心理问题。
俗话说:“尺有所短,存有所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处,扬长避短的教育才能完善孩子的成长。
北大的教师丁延庆从小就是学霸,但却养出了一个“学渣”女儿。
女儿的成绩并不好。
起初他也对孩子提出了很多要求,但却让孩子很逆反。
最后他终于认清现实,认为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事实。
渐渐地他放弃了对孩子文化成绩的培养,而且发展孩子的兴趣,瞬间就让他和孩子轻松了许多。
顺应需求,而不盲目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完美主义来安排孩子。
接纳孩子,用优点去掩盖缺点,孩子的未来才会更远。
3)心大一点,父母要学会“懒”一点
在网络上看到一位妈妈求助:
我将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每天上学前要叮嘱他东西拿齐,晚上写作业前要提醒他要认真,细心。
每天的吃穿用度全都是为他操心,但是孩子现在看见就烦。
专家这样回答他:你的孩子需要你的适度关注,而不是过度关注,你如果能当一个“甩手妈妈”,可能孩子会更喜欢你。
很多父母都有一点是“不放心孩子”总觉得什么事都一定要父母做好,才能安心。
但是,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信任、爱和自由。
我们要充分地给孩子信任,要相信他“即使没有父母,一样可以做的很好”。
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懒”一点:
懒一点唠叨:让孩子自觉;
懒得干涉:让孩子让孩子学会自主;
懒得帮忙:让孩子学会自立。
04
看过一则寓言故事:
上帝安排一个人牵着蜗牛散步,但是因为蜗牛爬的太慢,他就不停地催促他、责备它。
蜗牛很愧疚地说:对不起,我已经尽力了。
这时,他仍然拉扯着蜗牛,以自己的速度快速前进,尽管蜗牛已经受伤,很难受了,也不会管它。
后来,终于经过一片花园,闻到了花香,感受到一阵清风拂过,才明白,上帝是让他带着蜗牛散步。
它如同父母的教育一样,你是用什么心态看待孩子,他就会被怎样的状态影响。
因此,要想让孩子有好的状态,父母要先获得照顾好自己内在的负面感受和情绪。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教育,才能用内心的容量去承载孩子的未来。
尊重孩子的成长,以“宽容”的姿态看待孩子的生活,才能让孩子感到身心愉悦。
-END-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心理学的父母(父母要懂儿童心理学)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610a252fed6f215cd089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