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父母会经常对子女冷嘲热讽?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73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为什么有些父母会经常对子女冷嘲热讽?的相关文章:这种父母经常性冷嘲热讽的行为,我们可称为“家庭冷暴力”或“家庭精神暴力”。家庭教育中的暴力,一般分为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身体暴力(热暴力)不在这次讨论范畴,而家庭精神暴力是父母实施的经常性的伤害子女人...

  这种父母经常性冷嘲热讽的行为,我们可称为“家庭冷暴力”或“家庭精神暴力”。

  家庭教育中的暴力,一般分为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身体暴力(热暴力)不在这次讨论范畴,而家庭精神暴力是父母实施的经常性的伤害子女人格尊严的行为,分为情感虐待和语言暴力,情感上的虐待通常表现为父母的态度冷漠,缺乏与子女的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严重时子女在家庭生活时会产生严重窒息感。对家庭成员语言上的虐待则是精神暴力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例如,冷嘲热讽子女的缺点和失败,用言语伤害、打击子女的自尊等,子女常常在心理上感到痛苦或伤害。

  但我们要将这种“精神暴力”和“批评教育”区别开。批评教育也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模式。林崇德说过:“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包含着爱。”从我的教育教学经历来看,过分温和会有失教育者的威严,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无批评的教育是一种伪教育。但是,批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起孩子在思想上的变化,使孩子能够端正态度,提高思想认识,从而避免犯错。这样的批评一般具备就事论事、具有合理性、公正性的特点,而且,艺术性的批评更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当然这需要父母高超和耐心的教育智慧。相比之下,“语言暴力”则是父母以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不足或错误为突破口而实施的个人的情感宣泄,这与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理念背道而驰。家长的侮辱和谩骂只能使处于成长期的的少年产生恐惧感、自卑感,压抑感,叛逆感。因此,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效果作用上,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十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并不能区分这两者,“有多少罪恶是以爱之名”。

  家庭身体暴力是显性的暴力,而家庭精神暴力则属于隐性暴力,伤害强度大,或者持续的时间长,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一点在你叙述中已经有所体现。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 1000 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性格有何特点”与“家里人对你怎样”,在家里被“经常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有 25.7%的孩子“自卑”,有 22.1%的孩子“冷酷”,有 56.5%的孩子“暴躁”。(徐景:“学生何以成暴君”,载《齐鲁晚报》2004 年 3 月 23 日)。

  孩子性格缺陷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当以孩子为话题中心的家庭语言暴力发生时,缺乏辨别能力的儿童会吸收来自家庭成员对自我的消极评价,这种评价直接影响了孩子最初对自我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判断,从而心理上趋向于这种消极的评价。孩子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以后,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在人群前容易感到自卑或耻辱,导致抑郁挫折的悲观情绪。

  一个人被打上标签之后主要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烙印的产生,二是自我形象的修正。当标签在孩子的内心被被动认可以后,他就会在内心里把这种标签和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被认可和接受联系起来,而且视这种标签为自我价值的显著特征,对孩子来说,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以及自我认知的不全面使其成为受害者,当没有外界强有力的矫正因素的情况下,少年自我引导力量匮乏,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尊重,渴望得到群体的认可和接受,但是家庭冷暴力的环境却为他们带来了扭曲的心理情绪和行为模式,一方面渴求被认同,一方面又不断负面强化标签,这种矛盾极其导致青少年产生嫉妒、愤怒、怨恨等不良情绪,遇到挫折时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易成长为人格不健全的人。

  至于为何有的父母会采用“精神暴力”来教育小孩,有着复杂的成因:

  就个人层面而言,完美主义人格倾向的父母更容易采用这种教育模式,他们有的自幼也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即使在成年后,他们对自身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当有的人因客观因素而限制自己理想发展的压制,比其他父母具有更高的期待和更少的耐心。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为什么有些父母会经常对子女冷嘲热讽?,早教育儿精选,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5334055dd1222fd9f08a7d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