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57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家庭教育论文的相关文章:让家庭教育回归美好生活——家庭生活教育探析作者|梁丹(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摘要】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生活环境,面对当...

让家庭教育回归美好生活——家庭生活教育探析

作者|梁丹(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摘要】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生活环境,面对当今家庭教育存在学校化和知识化误区的现实状况,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要以生活为本,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本文梳理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相关研究,提出家庭生活教育新概念,并从家庭生活、生活教育以及家庭生活教育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家庭生活;生活教育;家庭生活教育

家庭具有教育的功能,“大部分的孩子仍是从家庭中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习守规矩、人际关系等等,更重要的是,孩子从父母及家人那儿学到了价值观、信仰和处世态度”[1]。家庭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是个体自我发展的起点。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是非制度化的教育,与生活高度一体化,是发生在生活世界的教育。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处始终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从生活世界的意义上说,我们是这个世界诸多对象中间的对象。也就是说,在一切科学上的确认之前,不论是生理学上的、心理学上的、社会学上的等等的确认之前,我们就是直接的经验上的确实性,在这里那里存在着的对象”[2]。人具有吃、穿、繁衍等基本生理需求,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状态,也是依据生活自有规律发生的。家庭还原了生活本身,家庭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因此就发生机制而言,家庭教育是发生在生活世界的教育,家庭教育即生活教育。

但在今天的家庭生活中,家庭教育的重心指向了父母对孩子的课业辅导,偏重于对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指导。2023年中国儿童中心编写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显示,“从家庭中亲子沟通的内容来看,48.4%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会跟父母谈论学习,34.5%的中小学生每天都由父母辅导学习;从校外活动参与的内容来看,48.9%的中小学生都参加了和学校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补习班,小学生参加补习班的比例为49.2%,初中生是51.7%,高中生是45.9%”[3]。学习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儿童的成长被知识教育淹没,家庭教育成为成绩与分数的附庸,极大弱化了家庭对一个人的情感性、生活性的塑造。这些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加强对家庭生活教育的研究刻不容缓。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检索“家庭生活”“生活教育”和“家庭生活教育”,发现众多学者对该主题的研究集中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少有学者以“家庭生活教育”为核心进行研究。本文将从家庭生活、生活教育以及家庭生活教育三方面对家庭生活教育进行探析。

一、家庭生活

1.生活

什么是生活?杜威认为,“‘生活’这个词表示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4]。生活的内涵不仅包括物质的东西,更囊括人类的精神世界。陶行知认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他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而发芽开花”[5]。人发生在世上的一切行为都是生活,生活无处不在,人在生活中生存,在生活中成长,“人无论是生活在家庭、学校或工作场所,都存在于生活中,区别不过在于生活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情境不同而已”[6]。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教育界提出教育起源于适应和满足生活的需要,学者们认为教育不仅传递劳动经验,还传递人类生活所需的其他经验,如人类集体活动的规范、风俗习惯、避灾御害的知识等。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以生活进行教育,传递生活的经验[7]。

2.家庭生活

生活是维持家庭活力的根本源泉,家庭生活是人们最为日常的生活。“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生活在家庭里,在此后的生命周期中,家庭成为人的最基本的生活单位,这个生活单位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以及其他收养关系等组成的生活共同体”[8]。《婚姻家庭大辞典》将“家庭生活”解释为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生命活动。古往今来,家庭生活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概括地说,家庭职能有多少方面,家庭生活就有多少方面。它既包括家庭中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又包括家庭中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包括夫妻之间的性生活,包括家庭中的娱乐和休息等[9]。杨启光指出家庭生活是人类最初与最具原生态的教育与教育环境。面向家庭生活的教育是人类最早存在的基本教育实践活动[10]。杨宪华认为家庭生活是家庭中主要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生活情绪和生活行为[11]。

2016年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聆听到时代的强音:“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化作用都不可替代。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综上可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生存与生活的场所,对人的成长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家庭由存在亲属关系的成员组成,生活是家庭的根本,美好生活是家庭追求的最终意义。家庭生活贯穿人的一生,是个体成长的基本环境,包括家庭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要回归与创造美好的家庭生活,回归生活教育。

二、生活教育

1.教育源于生活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卢梭、斯宾塞、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陶行知等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体现着生活教育的观念。

卢梭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自然的天性,从出生起让孩子充分享受自由,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他提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自然的教育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因此良好有效的教育是自然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生活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圆满地完成学业,而是适应生活;不是养成盲目服从和规定的勤奋习惯,而是培养自主的行为”[12]。同时,他认为要通过生活进行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试图使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使他们合而为一”[13]。生活教育离不开劳动技能的培养。直到今天,人们仍称赞芬兰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特别是跨越一个半世纪的手工教育是其强大而优良的传统,而开创手工教育的芬兰教育家乌诺-齐格纽斯,就是深受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等人思想的影响。裴斯泰洛齐提出,人的发展要通过头脑、心灵和双手的三维立体发展来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应该通过观察和反思生成自己的结论,并且努力从经验和环境中获得价值和意义。他还认为,人的本质不仅包括知识和思考,也包括技能和动手能力,技能技巧的发展同知识的学习一样重要[14]。

斯宾塞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将人类生活划分成五个部分:“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间接自我保全的活动;目的在于抚养孩子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而教育是完成这些活动的基础。他提出“教育为完备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指出“如何经营完善的生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件大事,亦就是教育所应教导的一件大事。为我们完善的生活作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15]。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16],通过教育使社会群体的生活经验得以延续和发展,强调教育在生活中的必要性,“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这种广义的教育,无论什么人,一天总不能离的......绝对不可离的。离开了教育,就同离开了生活一样。所以他们天天总要有教育”[17]。

陶行知根据中国国情明确而系统地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将教育与社会相连,用教育解决国难,改造教育以推动社会进步,提出“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和“在劳力上劳心”的生活教育[18]。陶行知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9]。生活教育伴随人一生的成长,“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20]。经过进一步阐述与总结,他形成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21]。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22]。“社会即学校”,即“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23]。“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24]。

2.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是以当时的学校教育为焦点,因此现代大部分学者对该理论探讨的视角多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重点研究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但这一理论同样是研究家庭生活教育的重要基石。

沙银芬提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有天然的联系[25],认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最大的特点即贴近生活,强调行动,这是家庭教育最需要的[26]。龙妍竹针对目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将孩子与生活隔离、将孩子的生活之自由剥夺和将孩子双手束缚的误区,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基本观点,提出将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实际、让孩子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学习、从做开始解放孩子双手三点改善方法[27]。张悦指出当前家庭教育的不灵活,将家庭教育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相结合,提出将生活教育的“生活性”“可操作性”“发展性”运用于家庭教育,建立牢固的生活教育观和温馨良好的家庭环境、手脑并用做中思考以及创新知识[28]。

蒋梅芳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三点措施,即以生活为中心鼓励孩子参与到生活之中、走进社会还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从“做”开始给孩子动手尝试的机会[29]。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的生活教育研究主要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本,多数研究是以学校教育为对象,少部分学者将生活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在将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中,多数研究在解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原则,但机械地照搬套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没有看到陶行知生活教育提出的时代性以及其理论的内容指向,少有研究看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的深刻联系,并根据当代家庭教育的需要结合生活教育理论,对家庭生活教育进一步地阐释。

三、家庭生活教育

1.定义

家庭生活教育这一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家庭生活教育运动,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孕育,之后发展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系列关于家庭性教育、婚姻教育、家庭经济关系、家庭伦理、家庭关系及亲职教育等相关的项目与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有目的、有系统地逐步回应家庭生活的需要的产物[30]。《教育大词典》对“家庭生活教育”一词界定为:广义包括为增进家庭成员愉快、有效地分享家庭生活而进行的各种培训和指导,涉及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以及整个家庭的功能和目标。狭义指父母教育[31]。家庭生活教育是由他人对家庭成员的生活进行指导的教育,是社会为了家庭生活幸福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服务于家庭生活、建设家庭生活的教育。

本研究认为“家庭生活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出发,强调家庭中的生活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力量。家庭生活教育的概念,广义为家庭成员共同生活,通过生活进行教育,包括父母对子女的生活教育,也包括子女对父母的生活教育,甚至是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狭义为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实施生活教育。本文侧重狭义的“家庭生活教育”。

2.家庭教育回归生活

一些学者从家庭教育出发,看到了家庭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提出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用生活进行的教育。孙云晓提出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而非知识教育,父母最擅长的是生活教育,要让家庭生活充满魅力,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32]。关颖认为家庭生活是社会的缩影,是对孩子最现实、最具长远意义的教育。家庭生活是儿童认识社会的桥梁,对儿童的品格形成有渗透作用,家庭生活方式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33]。赵忠心认为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寓教育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要建立现代家庭生活方式与家庭教育模式,要让子女充分接触社会生活,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为教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34]。罗崇敏认为家庭教育实质是家庭关系教育,家庭关系教育的本质内容是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其中生活教育是三生教育的目标。他提出在家庭中施行生活教育,主要是在生活信仰、生活行为、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方面进行教育,要让孩子坚定幸福生活的信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建构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美好生活[35]。赵石屏认为家庭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类在家庭代际之间进行的生存方式的传递。家庭教育基本形态是一种与家庭生活世界尚未分化的形态,可以凭借与生活世界的一体性,通过人的类本质、无意识机制和文化复制机制实现传递。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机制有所分化,因此,需要建立起彼此的联系,在本质上还原教育的完整[36]。陈建翔提出中国家庭教育要转变为“新家庭教育”,家庭再一次成为学习中心,家庭生活再一次成为教育主题[37]。

除此之外,孙云晓指出家庭教育需要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父母最擅长、最便捷、最长久的教育,同时也是孩子最需要最适合最欢迎的教育。他提出新家庭教育观,要学习和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把反生活的教育改变为爱生活会生活的教育。[38]肖绍聪认为家庭是教育的天然场所,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自然延展。在家庭中,教育引领与生活养成密切结合在一起,生存技能与知识传授皆融汇于日常家庭生活过程之中。在此意义上,家庭教育乃是一切知识、情感、道德教育的基础、扩展与升华。任何试图剥离教育与家庭生活先天联系的行为与尝试,都是对教育的曲解与对家庭的伤害[39]。

综上所述,我国近十年来开始关注家庭生活教育,对其的研究多是以“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为中心进行论述,说明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关系,但并未明确提出家庭生活教育”的概念,未能深入阐述其性质与内容,也未能提出有效的家庭生活教育途径。

结语:

今日中国的家庭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甚至可以说是如火如荼、风生水起,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存在一股功利主义的暗流,它将家庭教育从生活教育扭曲为知识教育,必须引起警惕和反思。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发展不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在生活中存在的社会组织,家庭生活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是儿童认识社会、体验生活的桥梁。

家庭教育蕴含在生活中,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要以生活为本,以家庭生活为教育内容,在家庭生活中进行。

参考文献:

[1]黄迺毓.家庭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16.
[2][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3.
[3]苑立新.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2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7.
[4][1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8.
[5][20][21][22][2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80,634,199-200,180,633.
[6]项贤明.论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逻辑关系[J].教育研究,2013(8):5.
[7]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5.
[8]关颖.家庭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86-287.
[9]彭立荣.婚姻家庭大辞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169.
[10]杨启光.当代中国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6(2):134.
[11]杨宪华.论家庭生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93.
[12]夏之莲.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4.
[13]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03.
[14]康建朝.跨越一个半世纪的手工教育[N].中国教育报环球周刊,2023-12-20(5).
[15][英]赫伯特·斯宾塞.教育论[M].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42.
[17][美]约翰·杜威.教育哲学[M].刘伯明,译.上海:上海大新书局,1935:3.
[1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8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733-734.
[19]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694.
[2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2.
[25]沙银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7-39.[26]沙银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J].教育探索,2009(10):9-10.
[27]龙妍竹.回归生活—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J].教育观察,2023(9):27-28.

[28]张悦.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6(23):203-204.
[29]蒋梅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3):85-87.
[30]杨启光.当代中国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6(2):137.
[3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第6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70-471.
[32]孙云晓.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N].中国妇女报,2023-08-24(2).
[33]关颖.家庭生活是家庭教育的优势资源[N].中国妇女报,2023-09-10(1).
[34]赵忠心.教育理念决定家庭教育成败[N].人民日报,2013-09-01(5).
[35]罗崇敏.家庭关系教育[Z].全国家庭关系教育研讨会,2023.9.
[36]赵石屏.试论家庭的教育机制—基于“生物—文化协进化”视角[J].教育研究,2007(11):72-75.
[37]陈建翔.新家庭教育论纲:从问题反思到概念迁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9.
[38]孙云晓.新家庭教育宣言[N].中国教育报,2016-12-29.
[39]肖绍聪.家世传承之道:先秦家庭教育哲学探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7):77-82.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家庭教育论文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2f7d97c5df3ec2dd068a49.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