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吃药的是孩子,生病的是家庭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孩子抑郁?吃药的是孩子,生病的是家庭的相关文章: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身边好多00后都自嘲是“抑郁症患者”。中科院去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明确表示,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4.6%,相当于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可能抑郁。而教育部明确将抑...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身边好多00后都自嘲是“抑郁症患者”。
中科院去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明确表示,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4.6%,相当于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可能抑郁。而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内容,对检查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这个数据让很多家长不相信,认为怎么可能,小小年纪哪有什么抑郁症。
抑郁症孩子就在你我身边
去年,一部科普抑郁症的纪录片在央视上映。
其中第一集就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片中高中生钟华的经历让我很有感触。
她和大部分的你我一样,小康家庭,父母对其期待很高,总是希望孩子什么都是优秀的。
结果在这种高期待的环境下,她越来越不堪重负,最终陷入抑郁,深处抑郁的她这样形容抑郁症:
“学校一天一共8节课,我都会躺在桌子上8节课。回家之后就躺在床上,有的时候哭,有的时候不哭,一躺躺5个小时。洗澡或者洗脸刷牙,然后晚上再接着继续失眠。这个状态真的很消耗我。”
在如此折磨之下,她做出了决定,寻找父母的求助。
但她并不知道,当自己说出痛苦之后,父母是否可以真的理解自己,不过幸运的是,虽然父母非常吃惊,可还是耐心接纳了抑郁症的她。
父母在得知她抑郁后,第一反应就是停止高期待,让家庭恢复轻松气氛,没想到这个决定却救了钟华。
钟华痊愈后透露,如果父母在知道自己抑郁后还是和原来那样对待自己,称自己矫情的话,自己立马会从楼上跳下去。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一个态度转变就可以挽救抑郁症的孩子,而事实真相就是抑郁症从来不分年龄,任何人都有可能深陷其中。
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是被理解的
相比上述钟华的故事来看,有些孩子就没有这样幸运了。
B站有个抑郁症短片很火,片名叫《灯火之下》,借一个患抑郁症的高中女孩纯子之口,表达抑郁患者的心声,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片中主角纯子,也是一名高中生,同时另一个身份便是“资深抑郁症患者”。
她视频中介绍自己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患病,但是导致她情绪不好的原因却是“家庭关系不佳、人际关系不好、加上高中学业压力”,各种因素叠加一起最终陷入抑郁症。
临近诊断那段时间才是她最难熬的时光,当时“每晚都会失眠,到凌晨四五点才会迷迷糊糊地睡着。早上六点半就要起床去学校,到了学校就趴在桌子上半梦半醒地发呆。”
走到马路都不知道躲车,好几次差点被撞,后来和老师求救,老师却轻描淡写称:“这么小抑郁什么,操场跑两圈就好了”。
这句话加深了她的绝望,她发现身边没人理解自己,只能自救,一个人跑到北京六院就诊,确诊抑郁的她和父母说,可父母却不敢相信,也不会理解她。
在片尾,她呼吁“精神疾病更多的是一个无形的较量”,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患者、医生、亲人、同事、朋友,都可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希望社会对这个群体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偏见。
吃药的是孩子,生病的却是家庭
目前医学也没办法准确概括青少年抑郁症的准确成因,所以于宏华用口述方式总结了17个家庭故事归纳出青少年抑郁症的脉络。
从他亲历的抑郁的故事中,于宏华归纳了3点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家庭成因:
1、“鸡娃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批判,而自我批判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
2、父母吵架、打架、离婚这些事件容易让孩子把罪责归为自己,从而形成自责自罪。
3、校园霸凌、性侵等突发事件容易摧毁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而这些事实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吃药的是孩子,生病的却是家庭。
教育界的专家指出: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如果一个家庭有问题,那么家庭成员中会有一个或者多个人把问题呈现出来,而最容易出现问题或者受伤最严重的往往就是家庭中最脆弱,最无助的成员——我们的孩子。
有时候单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足以让孩子完全康复,我自己在从业经历中也见过好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医院经过住院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可一旦回归家庭立马情绪就又失控了。
美国家庭治疗理论很注重以家庭为单位解决抑郁症,尤其孩子还未成年有时候是无法脱离家庭环境,经常会被原生家庭所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明确表示,儿童从出生到 18 岁,心理发展至少要经历5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教养方式。
但大多家庭的亲子相处模式基本在孩子童年期就基本定型,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教育方式明显不利于孩子的不断成长。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孩子抑郁?吃药的是孩子,生病的是家庭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618884735d526448c01bd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