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把焦虑的情绪传给了孩子(当孩子出现焦虑的时候,身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68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家长把焦虑的情绪传给了孩子(当孩子出现焦虑的时候,身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的相关文章:家长把焦虑的情绪传给了孩子(当孩子出现焦虑的时候,身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孩子焦虑抑郁怎么办?当父母的最害怕是孩子焦虑抑郁症,担心孩子因为抑郁导致人身安全出现问题,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父母会想尽一...

家长把焦虑的情绪传给了孩子(当孩子出现焦虑的时候,身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孩子焦虑抑郁怎么办?当父母的最害怕是孩子焦虑抑郁症,担心孩子因为抑郁导致人身安全出现问题,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让孩子开心,这就会造成溺爱与放纵;宝贝成长计划小编老师讲解如何帮孩子改善抑郁6个步骤,联系我们获取指导方案。

我总结了一下,家长们很容易犯的育儿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01

焦虑,自己头脑制造出来的问题

一、常常为孩子的事情而焦虑,是许多家长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 因为孩子性格内向不够大方,就担心他因为不能很好地交友和展现自己,将来会过得比别人差;
  • 因为看到孩子玩手机和游戏,就担心孩子沉迷网络,荒废学业及整个人生;
  • 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担心孩子将来没有出息;
  • 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有很多才艺,就担心自家孩子为没有特长而自卑……

二、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家长自己头脑制造出来的问题呢?

因为,家长们所担心的问题, 在当下并没有真实地发生在孩子的身上。所以,这些问题目前并不存在。

就算是在将来有可能会发生,那也只是很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结果。

比如,孩子性格内向,不愿意当众表现,这只是孩子当下的状态,如果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还处于成长的阶段,或许他经历了一些环境和事件后,变得更加开朗大方。

即便孩子一直保持内向的性格,也不一定会过得不好。因为人的性格有多种多样,每一种性格都有其独特的优点长处与不足之处,性格内向的人做出很大成就的例子也不少。

而孩子玩手机,只要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友,就没有什么问题。

很多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都会玩手机,并不像一些家长所说的那样,孩子一玩手机就会失控并沉迷于网络。

如果孩子很容易失控,不一定是因为手机,而是因为本身自控力的问题,没有了手机,照样会沉迷于别的事上。

相反地,在网络信息时代,不玩手机的孩子可能更难适应社会。他们信息交流渠道更少,有可能更不容易融入伙伴群体。

时代不同了,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将来未必没有出息,不少做出杰出成就的人,小时候的学习成绩都未必很好。

而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不取决于外在,比如有多少才艺,更多地取决于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而我们家长之所以容易在头脑中制造一些没有发生的问题,是因为自己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如果把这些担忧转移到孩子身上,反而会促成这些问题的产生。

三、容易为孩子焦虑的父母,在焦虑什么?

其实,他们的焦虑里,反应出对自己和对孩子的不信任。对自己的不信任在于,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引导或影响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而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是,觉得孩子不会自己向好的方面发展,只会受本能的控制。

比如,很多家长说,孩子天性就是爱玩,如果不管他,他就会一直玩下去。

对于这种看法,家长可以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真的吗?这百分之百是真的吗?就没有其他可能性了吗?

02

孩子天性爱玩是真的,同时,孩子还有一个天性是追求卓越。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比别人差,他们都希望自己比别人优秀、能干,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美好品质。他们天生渴望独立和自由。

这就是孩子努力成长的最初内在动力。

比如,婴儿在第一年时成长得特别快,因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掌握更多的本领和生存技能,这样,可以更好地获得独立和自由。

所以,没人要求他们要学习翻身、走路、说话,他们却可以自觉自发地努力学习,并为自己的不断进步而感到兴奋。

一个人能够自己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当孩子很弱小无助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和他人的帮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别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像自己那样完美地满足自己,因为别人无法每时每刻都关注你,即便关注了,也还是无法无法每时每刻都知道你在想什么,要什么。

婴儿的需求最简单,无非就是吃、喝、拉、睡、玩,因此大人很容易满足他们。随着婴儿长大,到了一岁半以后,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内在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渐渐地大人越来越难以满足他们了。

所以,这时候他们越来越希望独立,因为他们开始发现有时自己想要的父母并没有给予自己,或父母给予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他们开始向父母说“不”,开始想要尝试学着自己做很多事情,常常会把“我自己来”挂在嘴边。

他们内在的学习与成长动力都非常强劲,能力也在迅速增长,动作变得越来越灵活,说话也越来越流利。

03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没有了动力呢?

因为,随着他们长大,父母慢慢会把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加到他们身上,很多自己想要做的事被强行打断或制止,比如想要自己吃饭、穿衣,父母嫌他们笨,直接替他们做了。

这给了他们很不好的感觉:我很笨、我什么也做不好。如果再遇上父母的嘲笑、责骂甚至羞辱,他们的感觉就更加糟糕了。为了避免这些糟糕的感觉,他们只好压制了自己的成长需求,变得退缩,干脆让父母帮自己做了。

于是,他们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少,而同时,父母加给他们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多。这样,他们就会渐渐觉得,很多东西不是自己想要做的,而是父母或身边的其他大人要他们做的。等到他们上学后,很多事情变成了是父母和老师要求自己做的。

自然而然地,他们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少。

因为真正的动力是从自己内心发出来的,来自于自己的成长需求,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要求。当孩子的内在需求被忽略、不被重视、甚至被压抑,就等于摁灭了他们的内在动力。他们就会觉得,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要做的,而是别人要我做的。

这种“不得不做”的感觉让他们很厌烦,很无聊、很疲惫,自然没有了做事的动力,最终变成了大人所说的 “如果不管他,他就会一直玩下去”。

一位妈妈说:

现在放暑假,孩子都想着放松,放飞自我,啥作业都不想做,孩子都是一样的吧?

我家儿子这几天在家玩游戏,看电视,前一周珠海隧道发生事故,今早他外婆就这事对我儿子说:“不读书,不学习就只能去做苦力,看风险多大呀?”我儿子理直气壮反驳道:“如果没有这些民工,我们可以享受这样的生活条件么?这些活总得有人做。”

其实孩子也并非想要做苦力,只是没有学习的动力,在他内心应该是这两样都不想要。

这才是大人们所焦虑的吧。

怎么办呢?答案是:帮孩子找回属于他自己的内心动力。

04

自律模式和他律模式

自律模式,就是让孩子自己管理好自己。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要求按照大人所说的去调整,而是无痕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主动调整回正常轨道中。

而他律模式就是,家长监督和管理孩子,告诉孩子要做什么、怎么做,并盯着他做。

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给孩子的是他律模式,这也是孩子普遍缺乏动力的重要原因。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孩子天生是追求优秀的,如果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他们其实是很有成长驱动力的。

但为什么大部分家长依然用的是他律模式呢?这是因为他们无法信任孩子自身的内在智慧。

那么,是不是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一切由着他来,放任不管呢?也不是。

因为孩子认知和经验的局限,我们要给出一个安全而尊重的边界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让孩子自由探索和学习。如果没有边界,孩子会不断地试探边界,发生危险和失控的概率就会变大。

这个边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规则。在规则范围内,凭着孩子追求卓越的天性,让孩子自动调整行为,既满足了孩子的内在成长需求,又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很多家长容易在过度管控和放任不管两端切换,找不到孩子成长真正需要的边界在哪里。

他们觉得自己也给了孩子边界和自由,但为什么孩子依然抵触,没有动力,所以得出了“孩子就是不自觉的,就是想玩不想学习”的结论。

真正的边界在哪里?其实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两个词:安全和尊重。

05

那些无法让孩子自律的家长,往往只做到了安全,却没有做到尊重。

所谓尊重,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不要拿家长的意愿去强迫孩子。例如,在制定规则或制定与孩子有关的计划时,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让孩子觉得这是自己的事,而不是被要求。这样孩子才有主动配合和执行的动力。

要警惕一种“虚假尊重”:只有尊重的形式,没有尊重的实质。

一位妈妈的案例:

我和孩子去年订了份暑假计划:周一到周五9:30起床,之后他自己做早餐,10:30-12:30 是学习时间。午饭后上20分钟中文课+写字,之后就没有学习任务了,每天下午两小时电脑游戏时间。周末随意。六周的暑假,安排了两周的旅行,旅行期间也没有任何学习任务。

在我看来是非常舒适的暑假安排了,可是儿子很排斥暑假还要学习。今年儿子就和我说,暑假他是不会学习的,之后让步说可以学一天休一天。目前暑假开始一周,他天天睡到自然醒,然后跑出去找同学玩。

看起来妈妈很尊重孩子,但其实,她掉入了虚假尊重的陷阱:以自己的感受需求来代替孩子的感受与需求。

我问妈妈:“这个计划是你和孩子一起制定的,还是你自己为孩子制定的?”

这个很重要。让孩子参与到制定计划中,孩子才会觉得这是自己的事,才会有执行的动力。就算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的,也要识别在这个制定的过程中,执行的是家长的意愿还是孩子的意愿。

如果是以妈妈的意愿为主,或者妈妈说服了孩子后制定了这个计划,孩子依然不会去执行的,他只会觉得自己是在为妈妈而学习。至于计划你觉得是否很轻松,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是你的感觉,不是孩子的。

果然,这位妈妈告诉我:

暑期计划算是我和孩子一起订的,比如9:30起床时间就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当然主要以我的导向为主,要按他的意愿,就是天天玩。

我一直觉得我们上个暑假过得很充实,一起做了很多事,没想到他一直觉得不公平。

看到了吗?这就是虚假尊重,所以孩子并不接受。

正因为计划的执行者是孩子,所以有效的计划是以孩子的想法为主,妈妈可以提出适当的建议和补充,但最终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他自己做出的计划,并从内心接受这份计划,这样他才有主动执行的动力。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家长把焦虑的情绪传给了孩子(当孩子出现焦虑的时候,身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577b48c93677db40a07f53a.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