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是“演”出来的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07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有一种病是“演”出来的的相关文章:有种心理疾病叫做癔症,犯这种病以女性居多,男性较少。该病的特点就是有各种奇怪的身体症状,但又查不出任何躯体上的病变。看起来似乎没病,症状好像是被故意“演”出来的一个朋友的女儿,...

有种心理疾病叫做癔症,犯这种病以女性居多,男性较少。该病的特点就是有各种奇怪的身体症状,但又查不出任何躯体上的病变。看起来似乎没病,症状好像是被故意“演”出来的

  一个朋友的女儿,8岁,上小学二年级,跟同学玩的时候突然跌倒。


跌倒的方式有点奇怪,两手向上拉伸,整个人的身子特别伸展,直勾勾迎面倒地,最后脸部受伤。把朋友吓的够戗,到医院做了各种检查,没有任何躯体上的疾病,也找不出什么发病因素,神经科也检查了,请的是全院最好的医生,仍然没有查出任何病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可能由于天气热,有点中暑,没什么大问题。

  中暑不见得,并没有听说过中暑会有这个症状,没什么大问题倒是可以肯定的。

  有种心理疾病叫做癔症,犯这种病以女性居多,男性较少。该病的特点就是有各种奇怪的身体症状,但又查不出任何躯体上的病变。看起来似乎没病,症状好像是被故意“演”出来的,但是她的病痛又显得极为真实。

  这些人也并没骗人,她们的的确确感到了痛苦。而她们也的确是在表演症状,只不过她们不是有意识地表演,而是她们的潜意识在驱动她们自发地表演。

  她的“表演”极其传神,比如“演”中风,她就能一抽筋直勾勾倒地,口吐白沫,全身痉挛;“演”脑充血,她就能“一股气从双手经胸部往上冲,直达头顶部”;“演”头痛,双颈活动受限,双上肢发麻无力,筷子跌落地上,不能自己进食。但到医院做检查,她们没有中风,也没有脑充血。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位癔症病人天生都是一流的演员,你很难找到哪个优秀的演员可以把一种疾病演到这么传神的地步,害得全家人围着她团团转,干着急。而她自己,在意识层面也同样很痛苦,而在潜意识中,她们却觉得苦中有乐,因为她们用这个方法,赢得了大家的关注。

  以上说的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已经属于心理疾病了。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是那些,程度没那么严重,但是表现相似的例子。我们把它称为“带癔症倾向的”表演。很多人的人格特点就属于这类,所以生活中不断地在演,特别能折腾人。她们对自己的表演性有一点知觉,但是也不很清楚,这毋宁说成她们的一个行为习惯。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带癔症倾向,标准就是看她们的表现有没有故意夸大,故意夸大就是在表演。比如一个人手被刺扎了一下,然后说一下她的疼痛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非要瞬间把手缩回,整个身子一阵抽动,嘴里还大声叫嚷:“哎呀!被刺扎到了,这可不得了了,我马上就要得破伤风死掉拉!”那这显然有夸张的成分在里头。现在可以看出来,癔症性的表演,特点就是喜欢以夸张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个例子比较明显,所以容易识别。生活中的例子却往往不是那么容易识别,因为她们演的太好。要是随便就能让你识破,那也就不是癔症的本色了,带癔症性表演的人一般都挺聪明的,能迅速察言观色,捕捉对方的反应,准确掌握对方上当了没有。一旦发现对方没有被骗,她们立即就能换新招,或者加重程度,直到让你确信,也就是让你上了当。

  癔症性表演的习惯的建立,最早多半跟孩子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有关。小孩子为了获得关注,有时她们会不惜代价地折磨自己。比如小孩子会突然重重地跪到地上,膝盖撞地的声音让父母没有理由不心疼。有的更直接,“砰”地一声砸倒在地上,然后对着父母说,“我都疼死了。”请留意孩子的这句话,“我都疼死了”,其实没有说完的,潜台词就是“我都疼死了,你还不管管?!”这句潜台词就是癔症表演最普遍的心理,她们表演为的就是后半句话所要达到的目的。孩子一般在3—6岁特别喜欢使用这种方式,如果大量使用,而父母对待的方式又出现问题,那么孩子的这种方式就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保留。它跟实际年龄的成长没有关系,得不到正确处理,它会一直伴随,不会随着年龄的成长就逐渐消失。保留越多,癔症性的表演就越明显。比较极端的情况下,整个人的生命能量被凝固在这上头,完全依赖这种方式来获得周围人关注,那她就会演的过于猛烈,演疾病,这就演化成为癔症了。

  如果我们发现身边的人有癔症性的倾向,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淡化。比如看到小孩子用膝盖撞地,我们可以关心,但是不要表现出太心疼、太当一回事的样子。让孩子感觉到,我们还是关心她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是她的花招,而且她不需要使用这个花招,我们也会关心她。尽量不要让她得逞,得逞了她会觉得这个方法好使,以后继续使用,而且越用越厉害。但也不能故意装做不关心,强忍着不理她,那样她会换个方式,把自己整得更惨一点。具体的做法,比如对小孩子就可以拿出她最喜欢的玩具,直接诱惑,“我们要玩游戏了,谁愿意参与?”小孩子一般比较容易转移注意力,玩游戏就把刚才的事忘了。也可以直接跟孩子说,“妈妈陪你玩,但是你不用那样。”像开头举的那个例子,父母可以关心一下孩子的脸伤,但仅此而已,只是关心她的脸伤,该上医院上医院,该用药用药。避免为此事而大费周折,全家人围着她团团转。这也等于是在用行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关心你的身子,但是我们不是因为你把自己摔伤我们就关心你。”当然,为了根除问题,避免下次再出现别的伤,这个程度的癔症最好送去做做心理咨询了。程度更严重一些就必须做心理咨询了。但是发癔症的时候,身边的人还是别忘了遵循淡化的原则,这样做对病人更有好处。

  生活中带有这种人格特点的人非常多,时不时“演”一下也非坏事,不用因为发现自己有这种夸张的倾向就过于自责,只要别老“演”,别“演”大病就好。那样伤身子,劳财又害命。除去这些有害的夸张,其实人身上带一点点表演性还蛮好,带点夸张地把情感表演出来,可以给周围人上演好戏。很生动,周围人看着也觉得有意思,活跃气氛。否则什么都只是真实地呈现,那就太呆板,没看头了。演员都呆头呆脑,这戏也就没法看了。要像戏中的梁朝伟,黄秋生被人从楼上扔下来,梁朝伟一回头,所有的悲伤,绝望,恐惧瞬间尽数涌现在一个带泪水的眼神里,这样的镜头才震撼……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有一种病是“演”出来的,心理健康,妈咪健康知识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54ed3b58881fdcbbd06fcd8.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