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朋友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朋友的相关文章:成年人都有一种体会,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时都非常兴奋,对儿时的朋友感到特别亲密。对别人谈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往往赞不绝口,说起与童年朋友一起干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成年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孩子需要朋友。确实...
成年人都有一种体会,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时都非常兴奋,对儿时的朋友感到特别亲密。对别人谈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往往赞不绝口,说起与童年朋友一起干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成年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孩子需要朋友。
确实如此,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以及人与人的交往,社会意义上的“人”就不存在了;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发展。在诸多的联系、交往中,总有至近的、感情亲密的一圈人,这就是朋友。我们的孩子如果有一大批朋友,在朋友圈中长大成人,这尤为重要。
1.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学习别人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有一个男孩儿,自己的东西总是乱扔一气,用什么找不到什么。自从开始与邻居小女孩一起玩儿之后,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原来,他到小女孩家几次,看到小女孩总是把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看起来好看,而且得到阿姨的夸奖。这位小女孩的家长表扬了小男孩的进步,也夸奖了小女孩。以后他们互相学习优点的事就更多了。
这跟我们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们的学习比较简单、初级罢了,而这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孩子们也可能互相学习缺点,这是由孩子们的幼稚、好奇、是非观念模糊引起的。这种现象出现并不可怕,只要大人及时给予指导,孩子们会很快会“改邪归正”的。这个过程,也提高了孩子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2.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学习适应社会,提高社交的能力。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时,常常用“手心、手背”的方法决定由谁“当皇帝”、“当大将”、“当解放军”、“当坏蛋”……这是一种简单的机会均等的民主手段,也会培养孩子们“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思想。孩子们常在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先分配、竞争不同的角色,然后做各种家庭中的事情,买菜、做饭、睡觉、扫地以及娶媳妇、走亲戚等等。这是成人社会现象在儿童社会中的折射,孩子们在“过家家”中学会了社会上的很多知识,也初步锻炼了社交能力。再如,孩子们在一起,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不管问题解决与否、解决得是否合理,他们的认识总会前进一步,这也是在学习社会。如果孩子没有朋友,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3.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培养群体意识,克服过强的个体意识。现在,不少孩子个体意识特别强,在家里“拔尖儿”很厉害,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心态,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群体生活正是克服自我中心毛病的熔炉。孩子在群体中,必须遵循群体的规则,不能以个人为中心。如果只顾自己“拔尖儿”,会受到排挤,小朋友会看不起他,不跟他玩,他也会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向群体规范“投降”。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这是家长无法口授给孩子的。
假如有的孩子真的不合群、孤僻,家长要好好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然后下点工夫给孩子创造逐渐“合群”的机会,千万不可以用自身的辛劳代替属于孩子的小朋友,哪位家长也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而且这会助长孩子的“社会交往萎缩症”,一辈子受牵累。
为了使孩子能有自己的朋友,给家长提几点建议。
1.帮助孩子寻找小朋友。如果孩子已经交上了小朋友,家长要及时给予强化,比如对孩子说:“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很好。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或者说:“我很想见见你的朋友,你看可以吗?”如果孩子还没有朋友,则应积极帮孩子寻找。比如利用闲暇时间,让孩子主动与住家附近的小朋友玩,找自己同事或老同学的孩子一起玩。最好选择同龄、近龄的伙伴。适时与孩子讨论他与伙伴交往的情况,帮助孩子做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孩子能够合得来,二是能够优势互补。孩子们的优点在互动过程中强化、发展,孩子们的缺点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克服。还可以利用双休日或其他节假日,与孩子朋友的家长约好,带孩子一起出去旅游、度假,创造孩子之间的交往机会。这种方法很有效。此外,亲戚之间的孩子更容易交往,有这方面条件的,要充分利用。
2.欢迎孩子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孩子交朋友,家长对孩子的朋友要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当小朋友来家里时,家长要热情欢迎,而且要让孩子认真接待。一旦孩子们自己玩起来,或者学习起来,家长就可以退居“二线”了。孩子们时间观念不强,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提醒,提醒的方式要注意:“时间不早了,是不是约定下次来玩(或学习)的时间,你们商量一下,好吗?”不要生硬,以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3.给孩子交朋友以具体指导。孩子毕竟是孩子,与小朋友交往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细心观察,给予指导。孩子们之间出现摩擦或者裂痕,家长要及时了解原因,帮助孩子做出分析,指导孩子们自己化解矛盾。孩子们在一起时间过长,影响了学业,应跟孩子们一起讨论,让孩子们认清利弊,主动采取措施。几个孩子在一起,往往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头儿”,做好“头儿”的工作,帮助孩子维护他们的团结。
4.与孩子朋友的家长主动交往,共同指导孩子、带动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孩子成了朋友,家长也有交往的需要,家长们来往之后,对孩子更是一种促进,许多具体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记得有一家杂志社推出“星星河”的活动,就是孩子、家长同步交往的例证,收到很好的效果。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也曾开展家庭互助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朋友,学龄前早教,儿童早教知识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cafc8e674f213b1a0999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