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怎样当父亲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梁启超怎样当父亲的相关文章:梁启超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从“开民智”、“养新民”的愿望出发,将教育视为中国起死回生的良药。他是近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名教授之一...
梁启超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从“开民智”、“养新民”的愿望出发,将教育视为中国起死回生的良药。他是近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名教授之一,曾在时务学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执教。有人问梁启超信仰什么主义,他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又问他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他回答说:“拿趣味做根底。”梁启超说自己做事总是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在他信奉的词汇里,什么悲观,什么厌世,一概不存在。他曾坦言,自己所做的事,大都是失败,或者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然而总是可以一边失败,一边起灶,他不仅能从成功中获得乐趣,更能从失败中获得乐趣,因此总是活得有滋有味。
一
梁启超的原配夫人李蕙仙,是清朝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妹妹。她比梁启超大四岁,生有三个子女长大成人:思顺、思成、思庄。他的第二位夫人王来喜,系李蕙仙带来的奴婢,1903年嫁为妾,生有六个子女长大成人: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他的九个子女,人人不凡,个个成才。
梁启超对儿女充满着深沉而强烈的父爱。他九个子女先后有七个曾到国外读书或工作,尤其在晚年,同时有五个子女求学海外。他非常想念他们,时常给他们写信,称他们是“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对岸一大群孩子们”、“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从这些称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多么喜欢、疼爱自己的儿女们。
梁启超对海外儿女们的思念是出了名的。在这段时间,两代人以书信倾诉着彼此的苦和乐、悲和欢,他们互相惦念着、鼓励着。父亲对子女没有任何说教和指责,只有循循善诱,每封信中都充满了真挚的爱。这爱变成一种力量,注入了孩子们的生命,对他们未来成才大有助益。
1922年一次酒后,梁启超怀念远在海外的大女儿,拿了一张纸写满“我想我的思顺”、“思顺回来看我”等话。为了培养孩子,他又很能控制自己的感情,鼓励他们向上。在1925年的一封信中说:“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你们走后我很寂寞……思顺离开我多次了,所以倒不觉怎样,庄庄这几个月来天天挨着我,一旦远行,我心里着实有点难过。但为你成就学业起见,不能不忍耐几年。”又写给思庄:“你想家极了,这本难怪,但日子过得极快,你看你三哥转眼已经回来了,再过三年你便成为一个学者回来,帮着爹爹工作,多快活呀!”
梁启超时常把自己写的条幅装裱成小型手卷寄给孩子们。他在给思庄的信中这样写道:“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狠,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你姐姐呢,她老成了不会抢你的,你却要提防你那两位淘气的哥哥,他们会气不忿呢,万一用起杜工部那‘剪取吴淞半江水’的手段来却糟了,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1927年梁启超得肾病经常尿血,病中更加思念思顺。他在信中写道:“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病发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
书信,传递了两代人之间的情谊。除了倾诉亲情以外,他们还谈论国家大事,讨论人生哲学。所以说,梁启超对待孩子们既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而又十分理智。作为一位近代教育大家,梁启超在子女教育上确实下了极大的功夫,对育子之道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
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慈父,还是孩子们的朋友。他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在日常生活中,他非常细微地掌握每人的特点,注意因材施教,对每个子女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并且反复征求孩子们的意见,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梁启超怎样当父亲,学龄前早教,儿童早教知识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c9ab8189391bb06f064f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