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蒙到自主阅读,一位妈妈和儿子的英语学习路线图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51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从启蒙到自主阅读,一位妈妈和儿子的英语学习路线图的相关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Rebecco是一位妈妈,因为认同英语对于孩子的意义,从孩子四岁起,开始给他做英语启蒙。三年后,读一年级的孩子已经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英文章节书经典《神奇树屋》了(一般孩子小学毕业前能全部读...

  这篇文章的作者Rebecco是一位妈妈,因为认同英语对于孩子的意义,从孩子四岁起,开始给他做英语启蒙。三年后,读一年级的孩子已经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英文章节书经典《神奇树屋》了(一般孩子小学毕业前能全部读下来就不错了)。在一个英语非母语的环境,这位母亲做了大量的自我学习、方法探索,让孩子的英语学习之路趣味盎然、效果卓越。

  读了这位妈妈的经历后,我想你会和我一样感叹:这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呀!没有一位专注、坚持、聪慧的妈妈在边上引导和督促,中国小孩要把英语学到很好,谈何容易!

  希望这位妈妈的经验能帮到我们,不光是怎么学、cong用什么材料的问题,而是让我们对带孩子学英语这个过程有个前瞻性的了解,也根据自己和孩子的情况形成自己的规划。

  Jacob的英语学习路线图

  我在学生时代属于英语不错的那类,可能和小时候的启蒙有关,父亲在大学工作,母亲是教师,很早就让我看迪士尼的动画片。后来的英语学习就和那个时代一样,背单词,语法…不过难得的是,虽然最终没有读英语专业,我还是依稀感觉得到英语的表达魅力。有了孩子之后,我总觉得第二语言是一扇窗户,多重视野不会有坏处,但也在纠结应该怎么教?

  在儿子Jacob四岁半时,我决定自己他开英文启蒙课了。

  先是网上各种搜索,选择了一套叫LOVE的教材,这套教材的理念是分情景引入单词和对话,由浅入深,通过播放配套的歌曲和动画来吸引孩子注意力,课后用卡片来巩固学习;小学部分开始有练习册。

  尽管如此,还是有硬伤,比如,有一个单元主题是星期一到星期日,对于四岁的孩子,那么难念的单词一下子蹦出来七个,我是彻底懵圈了,无论怎么换方法娃都不愿意。就从那一刻,我开始意识到教学的路线需要换了!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是一本来得很及时的书!看完后,真是醍醐灌顶啊。此后,我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过程,感慨自己那代真真是被“害”了,同样的事情不应该再害一代人!阅读才是语言的根本,一切都应围绕着它,一切都应从它出发。从我的实践来看,通过阅读来学习英语,这才是对的教学模式!

  概括来说,这三年来(Jacob从四岁到七岁左右),我们学英语的路径大致是这样的:

  Jacob很小的时候,我唱一些英文儿歌来哄他睡觉,“磨耳朵”这项启蒙算是没有错过。在此基础上,我决定引入亲子阅读,Phonics(自然拼读),和Sightwords(高频词),并逐步引导Jacob通过自主阅读来扩大词汇量。

  说明一下,“磨耳朵”指的是在孩子还未形成强势中文的时候,适时给孩子听一些英文的儿歌(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看动画片),比如nurseryrhymes,通过无国界的音乐旋律吸引注意力,让孩子逐步熟悉英文的语感,为之后的英文学习做准备。等孩子对于英文比较接受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式,选择几首孩子喜欢的歌曲或动画片,一句一句地慢慢听,反复听,俗称“精磨”。“磨耳朵”这件事在孩子学英语过程中一直很重要,直到读章节书这个阶段,也要一直注重“磨耳朵”。

第一阶段:英文亲子阅读

  说到孩子对语言的学习,最初都是通过妈妈口中的童谣和故事,那些温暖的亲子画面构成了最美的回忆,也同时帮助搭建最初的牙牙学语。而今借由各种信息平台,妈妈们能接触到海量的绘本资源,不仅是中文的,英文的也非常多,这为第二语言的启蒙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亲子阅读可以最早开始于低龄段的宝宝(四岁以前),也就是妈妈们熟悉的英文磨耳朵,这种做法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持孩子的语言可塑性,使得四岁以后学习英语能较为顺利的进行。

  对于还不会坐的婴幼宝宝们来说,妈妈们可以选择旋律动听的儿歌,简单的rhyme(韵文),无论是放给孩子听还是自己唱都是极好的,不用纠结孩子是不是专心,就当成是背景音乐就好,这样做是让孩子感受语音,消除对英文的陌生感(把孩子的耳朵打开)。

  等宝宝已经可以坐了,可以选择以图为主的绘本,很简单的文字,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注意力也很有限,而且会对图画更感兴趣,这些都没关系,也不用担心,碎片输入就已经很好了。

  快四岁的孩子开始对文字和符号产生强烈的兴趣(一般来说女孩子会提早一些),妈妈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酌情引入字母的发音,唱唱字母歌(包含字母发音),同时选定一套分级读物并开始带着孩子一起读其中的无字书(我和Jacob选择的是Oxford Reading Tree-牛津阅读树系列)。读无字书的时候,孩子就会逐步熟悉这套书的人物、故事和场景,这对后期的阅读很重要。这些分级读物里,图画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单词和句子而绘制的,经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后,最终帮助孩子到达章节书的阅读。

  这时期,还找到一个故事App:Little Critter。这个小毛人的故事很有名,语句写的很生动,故事的立意和孩子很贴近,超级可爱和有趣,App做得更好,读的声音很吸引人,上面还有Spider(蜘蛛)可以找着玩,这个很适合给孩子多听,培养语感。这里的十来个故事Jacob估计听了上百遍,他还是很喜欢,我就去把纸质书买来(总共好像有三十多本),Jacob后来进入自主阅读后把这套书都读完了。

  第二阶段:英文专项阅读

  有了前一阶段的亲子阅读累积,Jacob具有了相当的“潜在”语感和词汇量,并开始学习phonics(自然拼读)和sightword(高频词)。

  说是“潜在”,是想提醒一下,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些语言发育比较早的孩子在经过初步的磨耳朵后,已然开始有整句的输出,可有些孩子则依旧悄然无语(比如Jacob),我们不用纠结孩子是否输出,因为如若没有后期的阅读做支撑,这些输出都只会是“昙花一现”;反之,有了阅读的支撑,输出是早晚的事!

Phonics的学习和专项阅读

  先解释一下phonics。记得始于初中阶段的背单词吗?记得48个音标吗?记得各种时态吗?这类基于整个单词的教学方法在英美国家曾经被诟病为产生文盲的原因,由此很多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采用了phonics(自然拼读)学习法。

  Phonics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中文的汉语拼音,后者的推行虽然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但不可否认的是汉语拼音确实简化了中文的学习过程,方便了初学的孩子通过拼音关联到不带发音的方块字,达成了“音”和“形”的联系,最后再学习“意”,总共三个步骤完成学习。而英文本身就是由字母构成,Phonics的成效更加明显,孩子可以通过单词的字面就可以读出读音而不必再借道音标,“音”和“形”天然合二为一,加上对“意”的理解,直接两个步骤完成学习。

  学phonics,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四岁的孩子,有趣是必须放在首位的!我四下寻找有趣的教学资源,几个App满足了我的需求:

  第一个是Homer。这个付费的软件内容实在保罗万象(一个月大概四五十块钱),非常适合初学小朋友,游戏设置得很有趣,Jacob的phonics就在上面学完的,他喜欢的跟什么似的,天天主动要求“玩”,除了phonics还有歌曲、故事等等;

  第二个是Starfall。和Homer有些类似,可细节部分又不同,妈妈们可以让宝宝同时玩两个,我最喜欢的一个细节是讲到两个字母的发音时,例如oa,会这样唱:“o,a,are walking,o does the talking.”很有趣,这个概念我到现在还在用,孩子很好理解!

  第三个是Raz-kid,这个也是需要付费,而且不同于Homer和Starfall,这是设计给老师带孩子用的,某宝上搜一下,有很多拼班很划算(可以包年),这个适合Phonics有一定基础后做阅读用,分级aa,A,B…完成一级后可以转战下一级,也可以继续停留再巩固,每一级都有丰富的阅读资源,我知道的很多妈妈把那些绘本打印出来给孩子看!

  我用的是Homer和Starfall,为了配合App里的所学,我们还进行了相关的阅读。比如,我找到了一套Sight Word Tales(高频词小故事),这套书总共25本,其中包含了元音a,e,i,o,u的不同情况的发音,辅音的发音以及部分字母组合的发音,掌握了这些,孩子就基本可以自己拼读了。

  不过提醒一下,要在孩子们熟悉26个字母的发音,并有初步拼读意识之后,再慢慢引入此类绘本,一开始带着孩子一起来拼,等孩子已经基本掌握后,再鼓励他们自己读,无须操之过急。

  在进行phonics的专项阅读时,重点要放在拼读上,不熟悉单词的意思都没关系,孩子能猜个大概就行,加之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来说理解故事都不成问题。

 Sight Word的专项阅读

  思路从Phonics接过来,完成了“音”和“形”的学习步骤后,在“意”的步骤中,sight word的出现,再一次简化了学习的旅程。

  高频词sight word的概念是这个样子的。经过统计,在儿童读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话220个单词,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高达60%~80%。有了这个利器,孩子们的理解就会很顺利了。

  请你脑补这个画面:绘本的下端有一段文字,咦,全部都是认识的sight word,或者顶多有一个不认识的word,孩子结合图画会很容易的就猜出意思。有了这个利器,通往自主阅读的道路就更加通畅了。

  同样本着不让孩子感到无聊的原则,我又四处找寻,决定不采用教材式一个一个word的引入,在我看来,高频词其实就是孩子理解力的培养,那不会有比放在阅读中来理解更好的法子了,于是以这个为目标锁定了上面提到的这一套以sightword为主题的绘本(我和Jacob用的是scholastic的“”)。

  这套书共同25本,每本同时包含四个高频词,并以其含义讲述一个故事,非常有趣,配图也很可爱,孩子理解起来非常顺畅,Jacob很喜欢。就这样一本一本的讲下去,对于sightword的理解活生生地存在于故事当中;这个时候我又发现了Bingo游戏,于是就在边读绘本边玩游戏中完成了高频词的学习。

  和phonics的专项阅读不同的是,甚至可以说是正好相反,sightword的专项阅读要转而以理解为主,故事可以多讲几遍,不要求孩子专门去记住单词,而是要以表情、声调和肢体语言来强化孩子理解单词的意思(千万不要直接翻译成中文)。

  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来玩Bingo游戏,孩子自然就会把音、形和意结合起来。也许你会问:高频词不是有220个吗,那这套绘本25本下来也就100个啊,剩下的该怎么办?最初100个的理解会打下很好的基础,再接下来可以通过继续玩Bingo(游戏分四个级别,最后第四级是220个的总合集),也可以由此继续在桥梁书的亲子阅读中逐步认识剩下的高频词。

  接下来就可以进入到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地:自主阅读,这时候的孩子已然初步尝到阅读的乐趣,虽然还需要在带有图画的“桥梁书”的辅助下逐步往章节书的方向前进,但通过大量阅读,词汇量和语感都在点点滴滴地累积,这种学习的效率性和趣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阶段:英文的自主阅读

  有了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Jacob已经基本“掌握”220个高频词的时候(所谓掌握,是指会读,或理解含义,或只是见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背单词)。

  之所以没有让Jacob背单词,是觉得这三种都算是灰色的潜藏记忆,经过阅读就会被点亮成为显性记忆。对于一个单词的理解不应该只是能拼写和知道中文释义,在各种场景、故事中多次理解会使单词“活”起来,孩子会直接去体验,而不需要“绕道”中文。

  Jacob的自主阅读开始了,用的是Oxford Reading Tree,这种图画的桥梁书很易于理解,Jacob很喜欢!再加上奖励他每完成五十本书送乐高积木,Jacob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偷偷笑)。

 边玩边学的单词

  我们这一代人都曾经有着难以忘怀的背单词经历,不太擅长的很可能就此对英文退避三舍,学得好的也是咬碎了牙齿往肚里咽...到了自己孩子学英文的时候,有些家长初识phonics,大概都是被其“再也不用背单词”的噱头所吸引(很多机构都会打这样的标语)。

  而词汇量却是个绕不过去的大石头,所有的语言都会存在这个障碍,就如同做菜的原料,越丰富,菜肴的品种才可能越多样,口感也会更好。有学者对世界级的大文豪做过词汇量统计,他们的词汇量都远远高于普通水平。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当年的背单词,在刨除过程的痛苦之外,其实是有一定成效的,虽然即使是大部分坚持背下来的人都没有再继续辅以大量的阅读,而是把精力花在做题,练听力和口语了,这些都多多少少导致一代人的英语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所幸的是,我们的孩子不用再那么茫然了。phonics拼读规则能同时解决“音”和“形”的问题,再加上sightword高频词帮助孩子轻松理解了句子中绝大部分的意思,唯一剩下的个别生词,通过上下文孩子完全可以“猜”出来。

  词汇的积累分成隐性和显性,过程就是先“攒”一些灰色的隐性词汇量,这些单词或是会读,或是和之前的单词类似,或仅仅是看着眼熟,而后通过阅读来“点亮”它们,让它们不再沉睡,让它们真正属于“你”。

  这样一来,我们就把传统的“背单词”项目一分为二:“攒”和“读”。“攒”的过程是不会像“背”那般痛苦的,孩子们有很多选择,目前可以采用的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读,也可以用点读笔来听。

  这一本“Times Giant Book of 4000 Words”是一本词汇书,这本书的优点在于涉猎面很广,结构也非常好,能够方便孩子变着花样的认识更多单词。

  分类是很繁多的,每一个分类下面都有很丰富的词源,很多连我都不熟悉,最开始我很怕Jacob会因此有为难,想不到的是他还有些迫不及待,很投入的去拼读,我也暗自松了一口气。

  这时的Jacob就像是磨好剑的勇士,跃跃欲试,抓住每一个机会,那我也就顺势放手让他自己去拼读,最开始的body和thingswewear两个分类中包含的单词非常多,拼读起来也比较难,我就鼓励他拼出来以后多读几遍,顺嘴还自夸自己小时候会起来早读,说完也没有太在意。。。第二天早上,他同往常一样提前洗漱穿戴好等着我,但却没有选择玩玩具,他居然自己去早读了!

  我刚听到的时候,都不敢相信我的耳朵,压制住心中的狂喜,偷偷地去看,他坐在小课桌旁,把昨天拼读过的读了一遍^_^狠狠的亲了亲他,故作夸张地说:你怎么就来早读了,那是小学生才做的啊!嗯,从那天起,他读得更起劲了~多读得成效是很明显的,每天早读一次,下午放学回来在自主阅读前再读一次,很快一个分类接着一个分类,效果比我想像得还要好!

  还用了一套单词书,叫“玩儿单词”,是百词斩做的。这套作为百词斩出给小朋友的第一个系列,总共有10本,分类没有那么细碎,涵盖1000个单词,每个小本正好100个,都是很日常的词语,孩子理解起来不会有难度,很赞!

  Jacob非常喜欢,有了“4000 words”里比较难的单词打底,这百词斩读起来跟玩似的。同时我又祭出一大招:冰淇淋,这可是Jacob的最爱,许诺他读熟一本就奖励一个。这回读的更起劲了!目前已经顺利读熟第一本,开始第二本了,照这个速度,加上“4000 words”,Jacob的隐性词汇量在上小学前就可以轻松突破性1000大关了(这还只是保守估计)。

从桥梁书到章节书-听的魔力

  完成phonics和sightword的教程后,我便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引导Jacob从读“桥梁书”(国外有时候会把非章节类、有图的书都统称为桥梁书)到读“章节书”(基本全是字的那种)。Sightword和phonics确实帮了很大的忙,Jacob可以借由二者读出很多书上的words,甚至是章节书中的,但我太不确定他是不是能够理解。

  于是我就做了个实验,我把晚上的睡前故事换成一本名为“100 Classic Stories”的章节书,之前都用的是“Little Critter”或是“Arthur的故事”这类带有丰富情节配图的书。《100ClassicStories》里面是分类的童话故事,有关于fairy、witches、giants等的,内容很丰富,可就是配图极少,一个故事也就一幅图的样子。

  这样一来Jacob只能通过图画理解其中的一个情节,这和他之前看的差距就很大了。这么做是想看看在平时的阅读中,桥梁书的配图在Jacob的理解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或者说Jacob的理解是主要源于图还是源于words(单词)和sentence(句子)s。

  第一天晚上:我们讲“The Magic Porridge Pot”,在我夸张的演技下(别笑哦),Jacob听得还算开心;

  第二天晚上:我们讲“The Twelve Dancing Princesses”,这回我的演技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了,才讲到一半,Jacob已经开始打哈欠了…实验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总结:对于Jacob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这时候六岁),从图里吸取信息来帮助理解是占了很大比重的,可我又在好奇这个比率到底会有多大?于是,实验又进行了第二轮。

  既然第一次试读章节书是以失败告终的,那我就退一步,找来Oxford Reading Tree的Stage7中的一本书(牛津树第7阶)。为什么找stage7呢?

  因为stage 8就已然是章节书的架势了,所以我就退一级咯。这本书“The Red Planet”每一页都有三四行的字,虽然也有配图,但确实已经具备相当难度了,细节也很繁多,不再是简单的一页一情节了。

  总结:Jacob读是没有问题,可暗中观察发现他读得并没有什么乐趣,按理说,这本书得内容是男孩子会喜欢得那一类型啊,这说明实验还是失败了。

  经过两轮实践,我发现配图在孩子理解中所占的这个比重可能比我想象的还要大!

  从道理上来说,这是合理的,我又和当小学老师的外婆聊了聊,语言毕竟是相通的,她也肯定了在最开始图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比如小学的“看图说话/写作”,比如小时候看的连环画,理解力也是需要一点一点慢慢累积的。

  但新的担心又出现了,回想当年,身边总会有这样的小伙伴,他只看漫画书,一直到初高中都没有办法看“字书”,一看就困了。那如果孩子习惯于从图中吸取信息,长此以往会不会就此停滞不前呢?

  突然记起在微信上看过的一篇文字,大概内容是一个上海的妈妈带着自己的女儿听了很多英文小说的音频后,这个女孩就开始阅读大本大本的原著了。这篇文字初看时,我并未上心,因为这位妈妈写得很草草,通篇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听(不看),感觉操作性不强,反而对于她推荐书单的印象更深些。而今再回想起来,总觉得和我在纠结的事情有关。

  分析这个妈妈的做法,她带着女儿听(不看书,甚至连书都没买),而且是反复听,她提到女儿很喜欢并乐此不疲,这个细节打动了我!因为,乐此不疲地反复听代表着孩子已经能够理解听到的内容,因此她才会喜欢一次次重温那些故事(常给孩子讲故事的妈妈对这个画面应该很熟悉)

  参照之前提到的孩子习惯于从图中提取信息,现在要逐步转而习惯于从文字中提取信息,这个能力也是需要被培养,打个比方,被蒙上双眼的时候耳朵总会变得特别灵敏。

  而选择适当难度来“裸听”(不看文字),就如同把通过图来理解的那条路封上了,孩子就只能通过文字来理解。

  理论就如此边实验边思索中搭建完毕了,于是实践(这回不是实验咯)开始!

  先选择的是“Junie B.Jones and the Stupid Smelly Bus”,内容和“Arthur的故事”相似,讲述孩子开始上小学后的故事(Jacob也快要升小学了),只不过内容上比Arthur那套要更详实和生动,难度也有些大。

  我在找到了音频资料,自己先试听了一下,感觉语速稍微有些快,尤其是故事中的情绪较为多变,情节比较复杂,可能对于Jacob会有理解上的难度,于是就先下载后备用。

  紧接着,我又找到“Frog and Toad”,试听这套故事的音频,觉得无论是从故事内容还是配音配乐方面都非常棒,尤其是故事的配音,十分贴合故事情节,很适合失去配图提示的孩子,就是这套了!

  相信没有比爸爸妈妈们更明白“万事开头难”的了,在一切的开始都很难:开始磨耳朵很难,开始英文亲子阅读很难,开始phonics很难,开始sightword很难……

  这一次也不例外,第一个故事是“Spring”,我同往常一样“祭出”奖励做为推动,再加上故事内容和难度都恰到好处,睡前关掉所有灯光(为了让他集中注意力),和他并排躺在床上,搂着他听完第一遍,很忐忑地问怎么样?

  他说again!悄悄吁了口气,这个开头算是成功了。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每天晚上听四个故事,每个五分钟左右,可以反复听,Jacob开始自己要求:1112,1122,1123,1223,1233……(大家猜得到是什么意思吗?)期间,我很注重一个细节,就是从不跟他解释,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他养成听不懂就问而不是更专心听的毛病。

  到了后来,我会有意无意间做一些和故事情节相似的动作,也并不进一步点明,可也无法考证是不是对他的理解有效果,但有一样是肯定的:Jacob真是听懂了,他也开始乐此不疲地要求反复听,也不再需要我陪伴。

  还记得我之前用来“测试”Jacob的Oxford Reading Tree中Stage7的那本书The Red planet吗?

  这一天,我在厨房准备午饭,他把那本The Red planet递给了我!我将信将疑地问他:Is it fun?他直点头,把里面有意思的地方英文混中文讲了一遍,我又装着没听懂问了几个小细节,他都答对了,我才确信他是真懂了!晚上群里聊天时,我把整本“The Red planet”拍照,并告之Jacob的进步,大家都很感慨孩子的可塑性,也都觉得这和“裸听”的关系匪浅,真是魔法的耳朵啊。

  写到这,整个实践过程告一段落,但要叮嘱几个注意事项:

  1、前期phonics和sightword的基础很重要,尤其是在sightword的理解上,这些都会对孩子后来的自主阅读产生很大的影响;

  2、无论是早期的亲子阅读,还是正式学习后的专项阅读,以及到后来的自主阅读,量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有时并不是孩子没有学好,只是还未从量变跃到质变;

  3、此次的实践中,再次发现单词量的累积很重要,若只是一味的通过阅读来完成是绝对不够的,在孩子完成phonics和sightword的学习后,就要开始着手读单词了,这样在自主阅读的路上才不会拖后腿;

  4、裸听的内容选择很关键,要选择孩子容易理解的版本,音频的质量也很重要,建议妈妈们要提前试听,如果你都没办法喜欢,孩子也不会喜欢的;

  5、这个裸听可以在孩子开始自主阅读后就开始,可以从用平时读过的内容开始,然后听同样的人物但陌生的故事情节,再逐步过渡到从来没有听过的内容;

  6、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做调整,如果发现孩子有拒绝情绪,就要仔细分析原因,并同时帮助查却补漏,比如是不是因为词汇量少影响孩子理解。

  自主阅读中,怎么来判断孩子到底有没有读懂?

  对于孩子来说读懂并不意味着明白句子当中每一个word,搞清楚语法结构,会用时态,甚至举一反三!这些都是成年人学习的途径和目标,不应该强加于孩子身上。

  最初读的绘本和分级读物会配以大幅的图来帮助孩子们理解,从图中获取信息,结合对高频词的理解,就算遇到几个不熟悉的单词,也不会影响大局。能明白故事的情节,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看懂了。

  开始牛津树三阶的阅读后,我引入了“Bookreport”,用来帮助Jacob梳理故事情节,也是变相地查看一下他的理解状况。刚开始用的是“Reading Log”,用一幅图画出书中发生的事情,并引导他用书中的句子来描述。画图画的无比顺利,看来“理解”并没有问题;可之后的“Log”就不太妙了,句子对Jacob来说过于难了。

  于是我调整了形式,仔细研究了“Mind Map”,发现这种思维导图更简单,更适合孩子。比如,当中的“Train map”,很直观地表现故事发展,需要写的“Key word”也很简单,可以是人名、动作和地点。Jacob很快就爱上画这种map,在客厅墙面一角贴上了软白板,空间很大,可以随意地画或写出他对故事的理解。

  由此,我又引入了“Word map”,会从Jacob读的单词书中专门挑选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word,比如像“nature”,他画的是由天空、白云、山、大海、树、小鸟等组成的一幅图;表示动作的word,比如“dive”,他画的是自己从大海边的梯台上跳进水里,一旁还画了鱼和海豚;表示心情的word,比如envy,他画的是两个小朋友,当中拿了玩具的那个孩子是笑脸,没有玩具的是苦脸。到后来,他甚至会画出一个故事来向我讲解一个word。在他的世界里,英语单词对应的是一个场景,而不是对应的中文释义;在他的眼里,英文和中文是平等的,是两条不同的路。

  等Jacob读到牛津树第五阶时,故事情节明显变得复杂了,不再是之前一幅图一个情节对应一个句子;而是在其中跳过了一些,包含了不同情节的发展。我开始有些担心了,于是想出了“Octopus map”、“Hill map”和“Cross map”来丰富他的表达。虽然他依旧青睐“Train map”,但我发现他开始不满足于只用“Key word”,而是偏爱用书中的短句,同时期他的输出也从蹦字儿加长到短句。

  这样的“Map”创作一直持续到stage7,每本书已经增加到32页,平均每页30个单词。由于情节过于复杂,“Map”改为“Talk”,挑选当中的片段和Jacob用英文聊天。

  看着如今Jacob津津有味地读黑白字儿的初章书“The Magic Tree House”,反过来看当初的“Mind map”和“Word map”,真心决得就是这些“map”使得Jacob逐步适应了从图中理解到从文中理解的过程,也平稳地由分级读物过渡到了章节书。

  阅读的乐趣在于理解,刻板、功利地学习恰好“谋杀”了那些乐趣,同时也生硬地割断了流动的语感,最终语言沦为一种工具,而不再是人类情感的承载。

  Read to Learn,在阅读中学英语,这就是我们这三年来实践的最大心得。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英语学习,家长心得分享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853042c1300dace10071e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