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绘画了解儿童心理变化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从儿童绘画了解儿童心理变化的相关文章: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
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 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
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 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 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
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 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 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 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 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 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 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象。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说,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
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 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像力。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 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 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 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
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 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 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 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 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 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 ”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 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 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 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 真正的艺术家是 “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 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当他完成大作以后, 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 但人们往往看到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 长 ,见识的增多,他 们 身 上 的 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 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 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 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
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 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 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变化,绘画表现心理状态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7aa315987a1654ca04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