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依恋与现代素质培养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42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亲子依恋与现代素质培养的相关文章:怯生,怕与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是7—8个月孩子的一种正常心理现像,它说明宝宝已能敏锐地分辨亲人和生人。因而,怯生标志着亲子依恋的开始。同时,它也说明孩子需要依恋你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复杂的社会性情感、性格...

  怯生,怕与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是7—8个月孩子的一种正常心理现像,它说明宝宝已能敏锐地分辨亲人和生人。因而,怯生标志着亲子依恋的开始。同时,它也说明孩子需要依恋你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复杂的社会性情感、性格和能力。 

  亲子依恋是孩子在两岁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母亲不仅能满足婴儿的生理上需求和情感的“饥饿”,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只要母亲在他身边,他就能安心、愉快地玩耍,探索周围的环境。而陌生人的突然到来,用眼睛盯着他看,走到近前要从妈妈怀里抱走他——这对七八个月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刺激,将使他感到不安、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运用标准的“陌生情境”实验,可以测查并区分出三种不同的亲子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只要母亲在场,他就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他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和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他又很容易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2)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每当母亲离开时他都大喊大叫,极度反抗,但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安抚,又拒绝母亲的接触,并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
  (3)回避型依恋:母亲离开或回来他都无所谓。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并没有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联结,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恋则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亲子依恋的类型,是母子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母亲与婴儿交往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两个主要因素。那种负责任的、敏感的、充满爱心的母亲,其孩子常常是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反之,则可能是反抗或回避型。研究发现,婴儿的气质特点也经常地、强烈地影响着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那些见人就笑、喜欢被人抱的婴儿更易得到母亲的欢心;而那些不喜欢被人抱、不容易抚慰的婴儿则较少得到母亲的关爱。而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及行为又反过来影响孩子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

  建立牢固的积极亲子依恋关系,是培养孩子许多现代素质的基础。从半岁乃至一岁半,是宝宝与你形成巩固的亲子依恋关系的敏感期。你不要长期离开自己的孩子,而且,只要宝宝乐意,你就要给孩子以更多的爱抚、帮助和鼓励,无论是充满感情的言语表达还是搂抱、亲吻等身体的接触。要知道,这时的宝宝是一个爱的“消费者”,只要及时而充分的享受母爱,他才能与你建立起积极而牢固的依恋关系,才能建立起对他所降生的这个世界的信任。同时,你还要尽量拓宽他的接触面,让他在陌生环境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在这里,“行为脱敏法”是让孩子克服怯生、适应陌生环境的常用方法:当生人到来时,你可先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要急于走近客人,要用你对客人热情的态度和友好的气氛去感染孩子,使他消除心、学会“信任”客人;再让客人逐渐接近孩子,可以先给他一个漂亮的玩具,如果客人也带着自己的小宝宝,就可以抱着小宝宝与你的孩子接触,这会受到他的欢迎;如果客人靠近他时他就流露出害怕的表情,你就立即抱他离远些,与客人谈笑,待一会儿再靠近,使孩子逐渐适应、熟悉生人。

  要让孩子及早步入“同龄小社会”,鼓励他与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孩子接触、玩耍,特别是一岁半以后,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入一个从家里走向外界的过渡时期。要把孩子从你的翅膀底下放出来,去接触其他小朋友,去探索自然环境,去发挥好奇心,去锻炼独立性,而不要过度限制或保护。这样,勇敢、自信、豁达、友爱、善于与人相处、富有同情心和竞争心等现代素质,就会在孩子的心里扎下根,就能为孩子在未来社会中拥有健康、成功和幸福奠定基础。

  在同龄小社会中成长

  3岁前婴幼儿与人打交道的许多知识和本领,并不都是由父母传递的,而是在与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宝宝与小伙伴之间的交往,与他同成人的交往相比,有着人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例如,婴儿通过互相模仿,可学会一个玩具的多种玩法,开阔了眼界,发展了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家里孩子习惯于独占玩具,与父母做游戏遇到问题时,父母往往迁就他,不能学会体谅别人。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一不能独占玩具,二要体谅别人,否则会遭到拒绝。而当他向小伙伴们表现出微笑、愉快地发声或说话、友好的抚摸、高兴地拍手、关切地注意等积极地社交行为时,就能及时得到同伴的肯定与接受,进而得到分享与合作的欢乐;反之,如果他去抓人、打人、抢夺别人的玩具,就会引起同伴的反感,或引起同样的行为。这样,就使他在各种各样的社交情境与场合中,在各种矛盾与冲突中,有机会学习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去掉不友好的行为,以获得小伙伴的欢迎。这种学习机会是家庭与父母不可代替的。

  ·社交——户外活动的重要任务

  每当风和日丽之时,父母就抱着小宝宝到户外活动了。多晒太阳,预防佝偻病;学认周围的常见物;让宝宝学爬、站、走、跑、跳等运动技能,固然都是户外活动的目标,然而,为宝宝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则应是户外活动的首要目标。因为在外晒太阳时,会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孩子,这正是锻炼宝宝社交能力的大好机会。几个月的宝宝最简单的社交行为就是对视、相互注意。彼此逐渐熟悉后,您可以教他主动和小伙伴握握手、摸摸脚,互相亲亲脸蛋等。当宝宝学会称呼后,每次见面都互相称呼对方的名字,1岁半左右就可玩一些合作游戏,如互相扔球等。

  ·选择一个“搭挡”

  婴儿两两在一起活动比许多儿童在一起活动更有利于社交行为的发展。因此,您需要仔细观察宝宝的社交活动,帮他选择一个他最喜欢的小伙伴经常在一起玩;也可在许多友好的小伙伴中经常两两在一起游戏,进行较深入的交往。

  ·和大孩子在一起玩

  让宝宝与比他稍大一些的孩子在一起玩有许多益处。一个2岁多的孩子,最容易理解比他小1岁的宝宝在交往情境中发出的1—2个字音的意思;小宝宝也往往能听懂小孩子的吩咐,也喜欢模仿大孩子的语言,这对宝宝的语言发展十分有益。尤其是当宝宝会说8—10个字的宝宝复杂的句子之后,他往往喜欢参与孩子们的“娃娃家”游戏,听从大孩子的吩咐,帮着给娃娃看病、打针、吃药、上街买菜、哄娃娃睡觉等,这时宝宝乐于参加到孩子们的“家庭”中当信小角色。大孩子们当爸爸妈妈,小宝宝自然就当孩子,各得其所,乐在其中。在这些角色游戏中,宝宝能学会许多交往的规则技巧,获得与人交往的成功体验 。

  ·小玩具与大型玩具的作用

  婴儿的交往大都是围绕着玩具或物品而发生的,而大多数的同伴冲突往往是因争夺玩具而起的。当宝宝在玩一个小的、可以个人控制的玩具,如汽车时,别的小伙伴发现了,也想要,并试图去拿,这时,宝宝就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将玩具给别人玩,要么自己继续独自玩。前者可使两个孩子的交往顺利展开,后者则地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成人不宜过多干预。例如,当宝宝抓住玩具不让别人抢时,您大可不必强迫孩子放弃保护自己的权利。当然,您可以在旁适当地指导,如让别的宝宝用自己的玩具和宝宝交换玩耍,或让宝宝和别的孩子在一起玩,共同分享。当两个孩子发现他们共同玩一个玩具,各自都想控制玩具时,对方的存在,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性,从而学习注意别人的需求与情感反就,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多带孩子到有大型玩具的场所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大的、不可独占的玩具,如荡船、滑梯、攀登架等,能减少小伙伴之间的冲突,使孩子学会按秩序、等待、谦让、互助等更复杂的积极的交往活动,使孩子的社交能力健康发展。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亲子依恋与现代素质培养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795302ad6032706d00f03e.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