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移居国外,我们会焦虑不安(出国焦虑症)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一旦移居国外,我们会焦虑不安(出国焦虑症)的相关文章:一旦移居国外,我们会焦虑不安,甚至无法(出国焦虑症)虽然说焦虑是人类广泛存在的一种正常心理,但是就其深度和广度,中国家长绝对是不输给任何人种,任何群体的。这一点在生活在大城市的中产阶级,表现的尤为强烈...
一旦移居国外,我们会焦虑不安,甚至无法(出国焦虑症)
虽然说焦虑是人类广泛存在的一种正常心理,但是就其深度和广度,中国家长绝对是不输给任何人种,任何群体的。这一点在生活在大城市的中产阶级,表现的尤为强烈,而他们焦虑的焦点,则以孩子的教育为中心,辐射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层面,似乎不焦虑就配不上中产阶级这个称号。
孩子焦虑抑郁怎么办?当父母的最害怕是孩子焦虑抑郁症,担心孩子因为抑郁导致人身安全出现问题,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让孩子开心,这就会造成溺爱与放纵;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讲解如何帮孩子改善抑郁6个步骤,联系我们获取指导方案。
且不说从孩子出生开始面临的喂养问题,奶粉问题,幼儿园问题;焦虑感的直线上升,从孩子入学的那一刻达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趋势。
要不要做小升初的准备,孩子要上什么样的小学,上了学成绩不好又如何?
要去选择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
要不要去报课外补习班?
人家的孩子都会和外国人对话了,我们要不要去也报个一对一外教辅导班?
眼看孩子就要升初中了,是不是要考虑买个学区房,可是钱又在哪里呢?
随即而来的是焦虑的高峰时期,孩子备战高考……
面对这无穷无尽日益增长的焦虑情绪,有一些家长不得不另辟蹊径。带着孩子出国移民海外,躲开国内激烈的教育竞争无疑是选择之一。
但是移民海外,就真的能够把问题解决吗?
西西的妈妈年轻的时候是空姐。据她说高中时代最羡慕的就是邻桌的学霸,所以发誓要找到一个学霸型的丈夫。于是西西就有了一个漂亮的妈妈,和一个有着聪明大脑的爸爸。爸爸妈妈都有很好的工作,在北京是妥妥的中产。但是随着西西的年龄一天天增大,马上面临的就是初中择校的问题,现在住的虽然宽敞,舒适离父母的单位又近,但是没有好的学区,如果说要买学区房,势必要降低生活标准,破旧狭小不说,爸妈还要非常辛苦的通勤。本来在周末的两天带着孩子到处赶场一样的上兴趣班补习班就已经累得疲惫不堪了,莫不要一天到晚奔波在路上?展望未来的父母真的是焦虑不堪。
西西妈妈仰仗自己经常在国际航班飞行,英语不错的优点,毅然决定先读书再移民,带上老公孩子,一家人来到了新西兰。
最初的日子新鲜而快乐,游游山玩玩水,把孩子送到家门口的学校。一天天的熟悉环境,交了新朋友,英语水平在迅猛的提高,老师不断的夸奖,没有考试的排名,也没有堆积如山的作业。孩子高兴,大人轻松。
但是随着对环境不断的熟悉,也随着朋友圈的不断扩大,不知道从哪一天起画风突然转了。
- 原来这里的学校每一个都是有评分的,孩子现在上的学校分数可不怎么高呀。
- 原来这里的外国孩子也是要上补习班,要上兴趣班的,不是一放学就玩儿。
- 原来外国也有学区房,而且学区房房价也是高的离谱呢。
- 原来进这里的私立学校还是要考试的,还是要会一门乐器,真的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就能进的。
- 原来这里的高中生考试要分那么多种形式,就连考试体系都是有鄙视链的。
- 原来好多新西兰的孩子上大学的目标是不局限在澳洲的,他们还要去牛津剑桥,还要去美国常春藤的。
……
面对这些原来如此,西西妈妈爸爸又开始焦虑了,他们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他们似乎又回到了北京的状态,在学校选择的问题上,表现的尤为强烈,现在孩子就读的学校,就好像是被国内人诟病的菜场小学一样。以前在他们眼里很多学校的优点也开始打问号了,比如说为什么学校没有课本呢,想给孩子辅导辅导都没有什么可依据的,另外就是怎么作业就跟没有一样呢,还有就是为什么不让孩子背被九九乘法表……好像除了国内固有的焦虑之外,又有了新的焦虑,旧恨新仇一下子涌上心头的感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无非是以下几点。
焦虑是种病,不是地方病。
之所以人离开了,但是还同样的焦虑,关键在于不忘初心,心没有离开,出人头地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根植在每一个中国父母的心里。
环境的变化,虽然是人的心境有所变化,但是那只是暂时的,同时不会彻底的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就像西西的父母这样,他们能够在北京这样竞争强烈的大城市,站住脚跟也是经过一番打拼一般奋斗的。一种渴望出头渴望向上的观念,根植于他们的血液里。他们希望能够友好的生活,也希望孩子能够比自己更好。
信息交流前所未有的方便。
且不说在上个世纪,人出了国,跟远在祖国的亲人联系都会成为一个奢侈的事情。即便是在我刚刚出国的2003年,那个时候还要买电话卡跟家里人通话,而现在呢?随着网络的发展,随时随地,且不要说国内的亲人,就是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点零碎的信息,只要你想得到都是轻而易举的拿到的。
而且即便人到了国外,会自然而然的对同胞产生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大家见了面聊聊天,自然而然的加个朋友圈互通信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好的信息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同样也会有很多的焦虑感随之而来。
虽然说肉身离开了祖国,但是朋友圈没有变,仍然被国内各种充斥着焦虑的文章刷屏。如果说不被这种情绪感染,那是要有相当的定力的,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境界。
眼见为实外国人也竞争。
在国内的时候,只是和自己的同胞比,现在到了外国眼界开阔了,原来外国孩子有本事的也不在少数,外国的家长打鸡血的,也还是大有人在。你看看那些私立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们是不是贵族气十足哇?就连人家那个校服都那么精致,那么好看;人家的乐队显得那么专业;人家还要学法语拉丁语……真的是有人比人气死人的趋势。
……
这样看来搬家换地方移民这些都治不好焦虑症这个本不是地方病的病症,实际上适当的焦虑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一个时间或者是某一件事情上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只要他没有达到变态的情况,成为了一种疾病的状态。我们大可不必要去,因为焦虑而焦虑。我们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如何去寻找一个适当的方式,找到一个适当的地点,安放我们那颗焦虑的心。
现在很多的家长不是心平气和的看待孩子的教育,而是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看成一个赌博。而家长的目的就是要赢得这场赌局,因此就有了诸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言论。
博弈英文为game,是指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下,借助各自掌握的信息,通过选择恰当的行动策略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作为文科生,同样热衷于在头条上听李永乐老师讲课。对于涉及到数学模型基础物理的理论,虽然说每次都是蒙蒙的进来,蒙蒙的出去,但是仍然是乐此不疲。因为每一次虽然对他讲的深奥的理论不理解,但是总是能从他风趣幽默的语言当中吸取很多的营养。
李永乐老师在讲那时均衡的时候,就给我们这些科学小白举了一个深入浅出的例子:大概意思是当初人们还需要去火车站,排队买票的时候,为了能够抢到珍贵的火车票,虽然说窗口要早晨才能开始售票,但是人们争前恐后的早到,你8点到我7点到,你7点到我6点到,结果是一个比一个,到最后有些人会不惜在火车站躺上一夜。
想一想很多的家长疲于奔命,每天让孩子学这学那,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家长怕孩子落后于他人。
理性的比较,杜绝无节制的攀比。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独立的个体,从另一方面讲它又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所以说绝对的独立存在是一个伪概念,每一个人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从周遭建立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说联系是存在的,那么比较也是必然存在的。
同时人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循环上升,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而在这个成长过程当中,认知的发展是由于一个人汲取了周围的广泛的信息,使得知识和认知得到不同层面的提高。从这一方面来讲人的个体发展是一个比较的成果。
所以说比较是自然存在的也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大益处的。
让我们产生焦虑,有害而无益的不是比较,而是无节制的攀比。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无节制的攀比会使得家长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能力,对于孩子的发展,不是从孩子自身的能力出发,而是以别人的行为规范和发展过程为标杆,而最为可怕的是,家长作为参照物的比较,也许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存在。
比如说回到前面家长所说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身早期教育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指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家长和孩子的任何交流都存在着教育的意义。但是很多的家长片面的理解了这样一个广泛的概念,而仅仅把把孩子送到课外班去进行训练,当成早期教育,什么三岁就认识多少英文单词了,5岁就可以读绘本了。这真的有意义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真的适合于孩子健康的认知和心灵发展吗?
所以很多家长看到了这种生活上的表象,就不遗余力的去追赶去攀比。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孩子学起来不仅吃力,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抗拒,那么家长所换来的,则是深深的挫败感和焦虑感。
家长努力是一方面的,理性则更为重要。
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要杜绝无节制的攀比,就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订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而不是心血来潮,好高骛远,
有很多的家长,深深的焦虑感来自于对于孩子教育的无目标性,经常是误打误撞。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往往是跟着朋友圈走,跟着外边机构的广告走。今天邻居的朋友的或者是同事家的孩子去学了什么了?做着了什么了,在生怕孩子落后的大背景下,就会不自觉的让自己的孩子跟风去学习相应的东西。更不要说外面的机构大肆贩卖的焦虑,如果你的孩子不学这些,那么就要落后了。所有的这些信息都满满的灌在家长的脑子里,于是丧失了对孩子抚养的方向,不断的带着孩子去试错。稍微理性的家长试错了,能够及时更正还算好。但是更多的家长则是在试错的过程当中带来的是挫败感,为什么人家的孩子行我的孩子就不行了,焦虑那是肯定的!
而另外的一些家长则目标又恰恰相反,他们的目标又定得过于明确了,但是这个目标却太过高远。可行不可行的另说,但是对于过于高远的目标,如果缺乏细化的话,如果缺乏变通的话,也会给家长和孩子带来很强的虚幻感。
一个还没有降生的孩子,父母就已经给起好了名字,哈佛。是的,哈佛大学的哈佛。为了实现儿子上哈佛的目标,夫妻两个事无巨细的要求,儿子各个方面都做到完美。
有一天爸爸不无焦虑的问:老师,您说哈佛现在都4岁了,他现在说这个一个apple的时候叫apple,两个apple的时候他还说apple,他不懂得加s,根据您的观察,洋人的孩子也这样吗?他是不是英文太差了?……
爸爸的这份焦虑,给哈佛带来的后果就是他在幼儿园的时候尽量得中国小朋友玩,大家用中文交流,能够躲避不讲英文就不讲英文,背后的原因似乎可以窥见一斑……当然并不是说中国小朋友一起玩耍就不好,问题在于他丧失了和其他种族的小朋友接触的机会。
给予孩子相信和理解。
有很多的家长不遗余力的做虎爸虎妈,用尽所有的力气去推孩子。
这种推爸推妈,背后隐含的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他们认为孩子没有自身的驱动力去认真的学习。他们凭空的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不爱学习的,是不求上进的。那么理所当然,他们也是不懂得选择的,在很多时候家长的口头语就是:“小孩子懂什么?!”言外之意就需要父母去给孩子做决定。
当然了,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是需要给孩子很多的支持的,毕竟成年人具备生活经验和更高的认知程度,需要给孩子提供生活上的指导,但是这种指导应该是基于孩子自身能力,自身范围和自身兴趣的,而不是大人凭空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拍着脑袋想来就来。
孩子都有自身的优势,有取之不尽的潜力,但是每一个孩子也都有所不同,也都有各自的短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规避自己的短处,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而如果家长忽略了孩子之间的差异,盲目的认为别人可以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孩子来讲是痛苦,对于家长来讲则是目标达不成而无限的沮丧和焦虑。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就是如同一个鱼儿,去游泳他会幸福快乐,而且有极大的满足感。可是如果真的要让鱼儿去和小猴子一样学爬树,那结果又会怎样呢?
家长要相信自己不是万能的。
并不是说一对平凡的男女,当他们成为了父母之后,就成为了超级爸妈。就像人们所说的一样,99%的人都注定一生平凡。
实际上很多家长倒是相信自己不是万能的,但是他们相信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面是万能的。而有时候恰恰是因为自己在某一些方面的缺失,在某一些方面的不如意,而使得他们更加的逼迫自己让孩子去实现自我不曾实现的东西,想一想这是多么不可理喻的,混乱的逻辑关系。
我倒认可,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平庸。但是很多人错误的混淆了平庸和平凡之间的概念。我希望孩子过一种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并不要求孩子能够要上多顶尖的学校,也不希望他能够去做什么所谓的社会精英,或者去创造多么丰厚的物质,只希望他能够在平凡之中确定自身的价值,能够生活的快乐而有意义。而不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不焦虑不是让你不努力。
前些日子头条刚刚发起这个中国式父母焦虑的话题的时候,在微头条上进行了转发,并且预告了要写下这样的一篇文章,一位朋友在下面留言,大概意思是又一波儿割韭菜的来了。
当时看到这个留言真的是感触良多,作为一个焦虑的人,时时刻刻都被焦虑而焦虑着。当你好心好意的劝他不要焦虑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误读你的意思,我认为这里最大的误解就是把不焦虑看成不努力。
没有努力,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焦虑和努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一个有焦虑感的家长会看似目的性很强的,给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看似目标明确,但实际上这个最好的学校是以什么来界定的呢?焦虑的家长往往不会静下心来去仔细考虑,自己真正希望的是什么,自己心目中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而他们往往是一味的听张三说那个学校好,李四说那个学校好,或者是看那个学校的排名,那个学校的升学率……但这对于孩子的个体和学校的关系又有多大的联系性呢?
而理性的家长则会仔细的分析学校的学术氛围是什么样的,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机会,孩子的特长是不是能够在学校得到发挥,是不是有相应的团体,学校的校风如何,老师是否平易近人……而不是轻易地非黑即白的把学校分成好与坏。
而对于孩子没有必要去强求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只要让他做最好的自己,能够自律,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孩子自信了,努力了,才会能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中国是父母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无数的家庭,也成为我们在教育孩子当中最大的障碍。要认识到这种障碍就需要我们心平气和的看待孩子的教育,缓解焦虑,努力的做好自己,也鼓励孩子,努力地一天比一天更加完善自我,做一个快乐的人,即便平凡也同样快乐幸福。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一旦移居国外,我们会焦虑不安(出国焦虑症)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59add21f26c472a307ba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