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感受美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82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感受美的相关文章: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感受美一、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旨在于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自由的感受、自由的表达,在活动中感受美的事物,获得身心愉悦,并将自己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幼儿园工作规程》在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

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感受美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旨在于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自由的感受、自由的表达,在活动中感受美的事物,获得身心愉悦,并将自己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幼儿园工作规程》在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中提到“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但是,从感受美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需要经历一个复杂过程,是幼儿认知与情感等各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这就涉及到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同于幼儿平时观察具体的事物,也不同于他们用语言描述事物形状。正如审美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所说,人有两种理解能力,一种是直觉,一种是理智,前者用于审美,后者用于科学。两者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理解,只不过理解的对象和理解的方式不同。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应该要求幼儿对感知到的对象的细节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比喻描述,或者通过绘画或舞蹈表现直觉感受,避免幼儿概念化、模式化的表达或表述。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也不同于人们经常说的审美过程,因为审美是在理性发展到一定高度而产生的智能活动。它包含许多高级的思维能力,而这些是幼儿所不具备的。感受美、表现美只是审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停留在表象阶段的初级情绪情感体验,是审美心理因素发展的量的积累阶段。笔者试图分析艺术活动中幼儿从感受到表达的过程,并依据各心理因素的参与程度不同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分成四个阶段:以内隐心理成分的调动为基础的准备阶段、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初始阶段、以想像、情绪情感活跃为特征的意象阶段和以自由表达为基础的艺术创造阶段。


 二、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之阶段描述

  (一)以内隐心理成分的调动为基础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指个体在直接接触美的物象之前的预备状态,是幼儿艺术活动过程与成人艺术活动过程相比差别较明显的地方。这种差别并不是说幼儿有准备阶段而成人没有,而是说在成人的艺术活动中这一阶段表现不是太明显,因为成人的思维力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准备阶段的一些表现已经在潜意识中完成了,但对于幼儿来说,准备阶段是非常必要的,它对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设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幼儿艺术活动的持久性,感受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这个阶段,虽然美的刺激尚未出现,实际的审美活动尚未开始,但它却是幼儿实际感受美、表现美的前提。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准备,即事先的、长时性的准备状态和暂时的、情境性的准备状态。前者是个体在先前的艺术感受与表现活动中获得的审美定势、审美知识、审美态度和审美价值等内隐的心理成分。比如幼儿对颜色的偏爱,对形状的偏爱。对不同的审美物象产生不同的情感等。后者指当美的事物即将出现时,个体对这种美的事物的期待和向往。这种暂时的、情境性的准备状态是由个体在先前艺术活动中积累的内隐成分引起的。比如,老师告诉小朋友春天来了,下午去公园里看春天,这将使幼儿产生一种对即将展现在眼前的春天的期待,并且回忆起先前自己看到的开花的杏树、桃树,翠绿的柳树、嫩绿的小草等形象,从而进入一种暂时的、情境性的审美准备状态。

  (二)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初始阶段初始阶段是指幼儿被美的对象吸引进入审美注意和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在这一阶段,美的对象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并使主体中断其他内容的心理活动而转向审美对象。这也就是美学上所说的“日常意识的垂直切断”。由于儿童经常生活在幻想中,注意力的坚持性品质较差,因而容易进入审美状态。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老师让幼儿感知生活或自然中的美时,往往忽视幼儿的直接感受,即忽视让幼儿直接接触真实的事物。或者在儿童直接感受事物时,老师在一旁努力提醒幼儿,生怕他们观察不细致。幼儿只是被动的感知,使对其感受美的能力的培养变成了对其观察力的培养。在艺术活动中,虽然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但主要着眼点应该放在幼儿感受性的培养上。感受带有更多的情感成分,可以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色彩、结构、位置、大小比例、声音等的注意。以形成良好的审美品质。但对物体的感知一定要注意把握距离问题,如果掌握不好就会使艺术感知变成观察事物。影响幼儿对美的发现,影响他们对感知对象情意表现性的发现和由此引起的愉悦感。在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老师可以做到引导幼儿接近美的事物,可是很少引导幼儿用欣赏的眼光去感受。

  在初始阶段,幼儿的感官专注于美的对象,形成审美注意,敏锐地抓住物象的各种审美信息,对富有特征性的感受刺激材料做出情绪反应。形成初始的审美冲动。总之,初始阶段是幼儿在审美期待的驱使下对美的对象进行观察,并且初步伴有想像、情绪情感和知觉理解的过程。初步获得感性的愉悦,但在这一阶段幼儿对美的感受还不深入,情感还没有被激发出来。未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三)以想像、情绪情感活跃为特征的意象阶段意象阶段是指幼儿对审美对象凝神专注,对审美对象进行识别、想像和理解,并由此产生相应的直觉性情感活动和形象性情感活动。


  想像力是一种意识超越能力,幼儿的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感觉、知觉、记忆等能力均有赋予对象以意味的功能,但惟有想像能够更自由、更富于情感地创造审美意象,这一点在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中表现犹为突出。情绪情感力是任何个体审美心理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无论是审美感知还是审美想像或是审美理解,都有情感活动伴随,并且情感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推动它们的发展。幼儿容易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转向自然物,与它们溶为一体。这使幼儿不仅对美的对象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并从这种活动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而且当愉快的情绪得到满足时,他们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活动当中去,注意力集中,联想丰富而活跃,形象思维流畅,想像奇妙,并把这种情感深入到他们自觉的艺术创造活动中。幼儿正处于情绪与情感的分化期。开始形成社会道德和良好个性,饱含积极情感的艺术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幼儿艺术教育能施以积极情感的滋润,就能达到寓情感于审美,以审美陶冶感情,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在感受美与表现美的过程中,艺术活动中的理解不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情绪诸心理功能协调综合的活动过程,这使审美理解的心理过程源于各种心理活动。又高于其他心理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审美理解是一种形象思维能力,它是在不脱离表象的情况下,对表象进行加工,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全新的、独特的意象的过程。他们不是没有看见客观事物的实际状貌,只是在再现过程中对客体赋予了主观的价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这里的“知”即儿童的理解,幼儿认为什么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所以才有了“蝌蚪人”“X光片画”等幼儿独有的绘画形式。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意象阶段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是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幼儿调动记忆、想像、情感等心理功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知觉形式。突出自己的注意点和自己作品的主题。创造出意味深长的审美意象。这也是幼儿作品夸张趣味的生长点。如幼儿在欣赏《柳树姑娘》这首歌时,在初始阶段感觉到其旋律的优美,而到了意象阶段,情感随记忆和想像的展开而生发。在听到“柳树姑娘辫子长长”的歌声时,有的幼儿就会双手高举,左右摆动,模仿柳树枝条柔软,在风中摇曳的样子。可见,这时的幼儿伴随着活跃的想像、强烈的审美感情,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愉悦了身心,获得了巨大的快乐。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情感力的推动下,幼儿产生了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儿童乐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精神得到提升,情趣得到陶冶。

  (四)以自由表达为基础的艺术创造阶段当美的对象离开审美主体时,意象阶段就结束了。其实对于幼儿来说,对象离不离开他们的视线都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因为新的审美意象在幼儿的头脑中一经形成,他们就会一丝不苟的表达出来,而很少有幼儿再去观察客体了。


  对幼儿来说,艺术表达的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儿童比成人接受的概念性教育要少得多,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通过直觉的创造性、灵活性和丰富的体验感受,对已有的审美心理意象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主动性。”如当幼儿听到《狮子王进行曲》时,会自然地表现出一幅雄赳赳、气昂昂的神态,因为他们将感知到的节奏,经过联想,以自己的理解为基础表达出狮子王在检阅一群弱小动物时的体态表情。而当他们听到歌曲中小猫轻轻走路的声音时,有的儿童会两手缩在胸前,蹑手蹑脚的走,有的则干脆趴在地上走。这些都是他们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并以他们自己认为最能表达清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对幼儿来说就是创造。

  在意象阶段,审美个体的情感与审美对象的变化同步,其体验是强烈的、情不自禁的。而在创造阶段,审美对象已经在观念的层面上消失,但是强烈的审美体验会长久的留在幼儿脑子里,以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幼儿观察过春天,回到活动室时,他们呈现在纸面上的春天是五颜六色的,因为他们将感受到的事物以意象的形式提取了出来。这是经过儿童理解和创造的产物,所以在他们的画中,太阳公公笑了,花儿姐姐笑了,小朋友也笑了,整幅画都流露出愉快、祥和的气氛。又如幼儿学了一首儿歌之后,会在不经意中唱出来,虽然唱得五音不全,但是仍自娱自乐,甚至于手舞足蹈:新学了一支舞蹈之后,也会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表现出来。幼儿这种无拘无束的表现性行为正是“童心”之所在,给予了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无穷动力。

  一般来说,幼儿感受美与表现美的过程是按照这四个阶段依次进行的。但是,幼儿不一定只有顺次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才能或者就能对美的对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有时幼儿在看到物象的第一眼就已经有了深刻的体悟;有时要经过反复的观察,听老师的讲解,甚至于返回准备阶段去重新组织审美经验才能获得恰当的理解。这与幼儿的个体经验和审美对象的复杂程度有关。此外。虽然感受美和表现美的各阶段之间有递进关系,但是对于艺术这种以“过程即目的”为特征的特殊表现形式来说。让幼儿在感受中表现。在表现中更深入的感受,四个阶段互为前提、互为补充,对于幼儿情感的宣泄和升华是很有益处的。也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

  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宗旨,因而明确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所经历的阶段至关重要。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始阶段、意象阶段和创造阶段。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感知、情感、智力、想像、创造发展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幼儿艺术教育,幼儿艺术,艺术培养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34b2b64a65da1e370eaa73.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