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关系: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人际关系模板,推动孩子命运的驱力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481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依恋关系: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人际关系模板,推动孩子命运的驱力的相关文章: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高情商,为人圆滑讨人喜。但是,你知道吗?我们在各种关系中的表现可能是在重复儿时与父母的互动模板。依恋关系真的会影响孩子一生吗?这篇内容,有理论干货,有案例分析,为你解读依恋关系对人的影响。...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高情商,为人圆滑讨人喜。但是,你知道吗?我们在各种关系中的表现可能是在重复儿时与父母的互动模板。依恋关系真的会影响孩子一生吗?这篇内容,有理论干货,有案例分析,为你解读依恋关系对人的影响。

友情提示:内容硬核、略烧脑,为保护当事人,文中案例均经过加工,请勿对号入座!

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他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

在1978年,Ainsworth与同事设计了陌生情境实验,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了四类:

1、安全型依恋:和母亲在一起能安心玩玩具,母亲离开后表现出明显焦虑,当母亲回来,会主动寻求和母亲接触。

2、不安全依恋—回避型:母亲离开并不会产生焦虑,母亲回来后也不理会,表现出躲避、回避的行为。陌生人和母亲的安慰,对这类孩子来说,没有分别。

3、不安全依恋—反抗型: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愤怒和强烈反抗,当母亲回来时寻求和母亲接触,同时又表现出愤怒和反抗。

4、不安全依恋—破裂型:对母亲表现出冷漠,一般是遭受过虐待的孩子。

在 Ainsworth的最初研究中,安全依恋儿童约占 65%,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占 21%,反抗型占 14%,破裂型不安全依恋约占 4% 。后来在多个国家的实验,与Ainsworth的研究结果几乎相同。

依恋关系,是孩子和父母亲情感的纽带,在和父母在日常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也是人类幼崽为了提高生存的适应性结果。依恋关系,或者说孩子和父母的互动模式真的可以影响一生么?如果是真的,那么换个说法也可以成立:依恋关系可以预测孩子的未来?

不严谨地说,是的!细思极恐!别急,让我为你慢慢展开。还是先讲个案例,通过真人真事来分析吧。

林勇是一家公司的执行经理人,上面对接投资人,下面管理员工。林勇最近的心情可不是很好,原因是:疫情之下,业务处于半停滞状态,投资人有些焦虑,并将焦虑投射给了林勇。而且,开始插手公司具体事务,在工作群内时刻监督工作情况。

这让林勇很不爽,但做个换位思考,林勇还是能理解老板的压力。但是,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近期投资人的一次谈话,让林勇濒临崩溃:投资人首先对林勇过去的营销活动进行了否定,其次又布置了一大堆工作。

林勇说:“入职时,我认为他和其他老板不一样,感觉是一个非常有文化、有内涵的人。这次的事情,让我感觉很难受。”

抛开是非对错二元论,我们只从依恋关系角度分析林勇的心理动态。简单点来说:林勇对于这段关系,存在一个高期待,当投资人没有出现自己的期待行为,林勇会感觉到失望。

向前追溯到林勇的儿时经历:出生6个月后就跟姥姥一起生活,到了上学的年纪才回到父母身边。林勇回忆说:“回到自己的家,看着一切都是陌生的。”这两次更换生长环境的经历,对林勇来说,意味着两次分离、两次抛弃。所以,林勇在回到父母身边时,与父母的互动存在:小心翼翼、讨好和回避。

简单直白点说:林勇和姥姥一起生活的几年,建立了非常好的依恋关系。对于回到父母身边生活,存在抵触情绪,而且没能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或者说,林勇没有在和父母的互动中获得足够的情感满足,总是希望父母能够多“爱”自己一点,总是对父母抱有较高的期待,然而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父母又怎能懂得他的小心思?

时间回到现在:虽然林勇已经处于不惑的年纪,对于依恋关系的需求仍然存在高期待。因为我们越是在乎的,越是迫切想得到(被满足)的,越是我们自己缺失的。所以,林勇和投资人的关系,实际上是重复着与父母亲的互动模式,林勇将内心父母投射给了投资人,而自己变成了童年时的小林勇。

这一点,从林勇的回忆中可以得到印证:“印象中,我爸妈好像就没怎么夸过我,他们可能更喜欢打压式的教育。”所以,林勇在儿时未被满足的部分,会经常冒出来“捣乱”,在关系中将内心的父母投射给身边的重要他人,并期待通过他人获得满足。

林勇在2017年差点和妻子离婚,原因是:林勇认为妻子身上有很多令自己讨厌的地方。这种想法背后的原因依然是对于妻子的高期待,将内心父母投射给了妻子,希望妻子能够像父母一样,满足自己的内心小孩。

其实,作为职业经理人,有责任承担来自于投资人的焦虑。或者,林勇可以在和投资人的谈话时对老板的焦虑进行澄清,缓解、甚至消除焦虑。然而林勇根本做不到,因为在他的意识里,根本不敢进行反驳,他很担心因为自己展现出攻击性,而毁掉这段关系。

结果是,林勇很难受,情绪很拧巴:感觉自己受到了投资人的攻击,自尊水平降低,想澄清、反驳,又做不到。表面看,林勇是回避冲突,实际上林勇也是在回避关系。

我想,你现在应该明白了我想表达的观点:孩子在依恋关系中和父母的互动模式,产生的缺失,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心智的成熟逐渐消失,而是会内化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变成与世界互动的模板。

将视角放在自己孩子身上: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获得安全型依恋关系呢?

第一,尽可能在情感上做到满足;

第二,做有效、高质量的陪伴。

关于这两个话题,又是另外的方向,如果展开恐怕还需要几千字。文末附有相关链接,想深入了解可以点击看看。

结语:孩子在儿时与父母互动的一点一滴,都会像代码一样写进骨子里,然后像代码一样自动运行。然后我们会看到每个人呈现出来的行为方式都不同,也就是常说的人格。麻烦的是:自动运行的代码,很难被发现,我们反而成为了代码支配下的“机器人”,这也就是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孩子安全感的来源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3f30c880943c4177106d264.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