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教育该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34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好的家庭教育该是怎样的?的相关文章:我们家长课堂有一系列专题课程,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父母不该说的话》(P2)父母对孩子富有感情色彩的评价性语言,在孩子的一生中往往成为判断对错的原始依据。虽然孩子在成长中还会被外在的环境有所修改,但...

我们家长课堂有一系列专题课程,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父母不该说的话》

(P2)父母对孩子富有感情色彩的评价性语言,在孩子的一生中往往成为判断对错的原始依据。虽然孩子在成长中还会被外在的环境有所修改,但这种修改决不会触及他儿时的核心观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父母说话的态度、内容和品质,将成为孩子一生的自我意象和思维定式,是乐观、自信、富有理想和气概,还是消极、自卑或得过且过、自暴自弃。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话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P3)本次讲座从以下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1.家长语言对不同阶段孩子的影响

2.家长不该说的话

3.如果说孩子才肯听

(P4)一、家长语言对不同阶段孩子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家长教育的接纳程度是不一样的,只有根据孩子年龄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施加教育影响,才能使教育的效果达到理想状态。

(P5)1.婴幼儿阶段

婴幼儿阶段孩子情绪情感的理解能力发展迅速。他们能够从家长的表情和语言中理解家长的情绪,出于对家长的依恋,他们一般都会听从家长的话;并且此阶段的孩子自我评价能力刚刚开始发展,对自己的认识易受暗示,如果成人对他们有什么评价,他们都会信以为真,并可能会朝成人暗示的方向发展。此时孩子对家长教育的接纳程度很高。因此,家长及时准确地实施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很好的直接的效果。

(P6)2.小学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逐渐发展起来,但还没有要求脱离家长约束的强烈愿望,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对家长的依赖仍然较强,因此比较遵从家长的权威。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始发展,即俗话说的“孩子知道要面子了”。此时,家长的鼓励和表扬能够起到非常明显的激励作用,只要实事求是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孩子就很能听得进家长的话。

(P7)3.中学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为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他们对语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能够理解语言表面的意思,还能够理解语言背后隐含的意思。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会把家长的话理解得更深,家长如果不注意表达的措辞,就很可能会让孩子听了感觉受到了伤害。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发展非常迅速,渴望独立自主的愿望强烈,不想受父母的约束,如果父母的言辞缺乏对他们的尊重,很容易使得他们对父母产生逆反。从教育的主要内容来说,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家长也很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多围绕学习展开。

(P8) 4.不同的语言产生不同的效果

“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说话技巧是最重要的。语言能够使人文明,也能叫人野蛮;能伤人也能疗伤。

(P9) 家长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基本上都需要通过语言为媒介,因此家长的语言是否恰当、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效果是否理想。

有人这样说: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

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语言可以分为积极语言和消极语言。鼓励、表扬、认可等是积极语言;批评、讽刺、威吓等是消极语言。家长的积极语言有利于引发孩子的积极行为,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而家长的消极语言可能引发孩子的消极行为,产生消极的教育效果。

(P10)可是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不够,再加上“望子成龙”的心态急切,许多家长常常会说一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可是家长自己往往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些刀片似的话语把孩子的心灵切成了豆腐渣。

(P11)二.家长忌语之一:对孩子自尊心的打击

1.“笨蛋,你太傻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家长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笨蛋,你太傻了!

瞧你这德性,长大肯定成不了材,只配上街擦皮鞋!

你能考上大学,太阳从西边出来。

调查显示:93.3%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家长动怒的时候往往口无遮拦。因为觉得有资格骂自己的孩子,所以多难听的话都能说出来。有时觉得说得越难听,越能提醒孩子注意,更能解一时之气。

(P12) 但是家长们可否想到,这些话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其实,每个人都不能忍受别人对其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的轻视与诋毁,处于成长中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本来就弱,更是如此。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比较强,家长的贬低和否定会强烈地刺激他们,使他们觉得受到了伤害。

孩子会自然地进行自我保护,或者认同家长的责骂,认为自己的确非常笨,从此放弃努力,放弃对自己的要求;或者在态度和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与家长处于对立面。

(P13) 2.“看看别的同学,你不害臊吗?”

调查显示:88.3%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许多家长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追求上进,常常拿其他的同龄人与孩子做比较。碰上自己的孩子不如其他孩子时,会不由自主地说诸如“看看别的同学,你不害臊吗?”一类的话。

还有的家长对于有过错的孩子,喜欢当着同学、亲友的面没完没了地数落。这样的比较和数落,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被揭丑的感觉,好像就自己最差,其他任何人都比自己强。

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拿孩子的缺点和其他同龄人的优点进行比较,对孩子的刺激和伤害是相当大的。时间长了会使孩子丧失自信,产生自卑感,最终直接影响孩子成才。

(P14) 3.“考了59分你也不害臊吗?”

调查显示:98.2%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免不了惩罚和批评,但是惩罚和批评一定不能讽刺挖苦。考了59分你也不害臊吗?

这个都干不了,还能干什么?

……

类似这些语言,把孩子看扁了,并且因为这种话十分刻薄,会使孩子长期不会忘记,孩子产生的抗拒心理会长期存在,难以消失。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语言不文明、刻薄,这就使得批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产生反作用。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P15)家长忌语之二: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

人的一生要充实,必须具备四种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这就是:自信、自尊、自强、自爱。其中,自信又是成功的基石。孩子有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很多家长都期望孩子能够早日实现愿望和理想;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却忽视了孩子的自信心,常常无意中说一些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话语。

(P16) 1.“不争气的东西!”

调查显示:89.3%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不少家长总是不能正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一遇到孩子失败的情况,就认为孩子不争气,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孩子失去信心。其实孩子身上具有巨大的学习与发展潜力,他们总是通过成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认识自己的,只要家长认为他行,孩子就自然会产生自信,就能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向上努力。

此外,家长对孩子发展所确立的标准要适当,充分考虑孩子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臆断。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便会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容易使孩子丧失信心;急于求成,渴望一步到位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孩子的发展是渐进、曲折的过程,从不会到会,从做得不好到做得很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样,家长也不会因为孩子的失败而说出不该说的话。

(P17) 2.“你不像我的孩子,我再也不管你了!”

调查显示:92.6%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还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喜欢拿养育问题或者是经济问题来“要挟”孩子。诸如:

你不像我的孩子,我再也不管你了!

为了你能读重点,家里可是负债累累,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

(P18) 家长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但这些话会给孩子未成熟的心灵投下很大的阴影。

一些学生在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自信心受到打击,感觉对不起家长,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长期这样下去易患精神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有些学生的作文中常流露出这样的问题,家长的话语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相反使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没有信心。

北大学生案例:

北大数学系某男同学来自辽宁省,父亲是国有公司的普通职员,母亲已经退休。他说:

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高二下半年,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我认为足以改变我的一生。那一年的期中考试,物理一科我考了24分——全年级的最低分——而我是一个理科生。当时的感觉就是前途一片黯淡,人生在我看来都是灰色的。

那天晚上,爸爸到我书房找我,只说了寥寥几句话,最后一句话就是“不管你将来怎样,只要你尽力了,我和你妈就满意了”。父亲一辈赶上文革,其实没有接受过什么正统的高等教育,但是此时此刻父亲说的话,在我看来都是金玉良言。

在我最难熬的时刻,有我的老师我的家人在我的身后支持我,这对于我来说,对于一个16岁的孩子来说,是最可贵的。也是我挺过那道坎的决定性因素。

由此可见,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而这种自信心还是根源于家长对孩子的信任。

(P19) 家长忌语之三:不恰当的奖与罚

奖励与惩罚是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强化和控制方法,家庭教育中家长也经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励孩子,但是不恰当的奖励或惩罚也会带来教育的负面效果。

1.“成绩这么差,罚你一个月不许……”

调查显示:96.7%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很多情况下,当孩子学习成绩退步或不理想时,家长常常采用剥夺孩子某些爱好的方法作为惩罚手段,例如,“成绩这么差,罚你一个月不许……”。

家长原本的想法是通过剥夺孩子喜欢的事物来激发学习的动力;但是,这种惩罚方法忽视了对孩子的尊重,是一种强权式的剥夺,很容易被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所反感。

其实,惩罚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家长在惩罚孩子时又要发现孩子的潜力和优点,帮助他们不断自我反思,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自觉迁移,提高品性和学识,这样的“惩罚”,才是最有效的。

(P20)2.“只要你考得好,要什么给什么”

调查显示:90.8%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但是,有的家长却滥用奖励,“只要你考得好,要什么给什么”等等。这种方法其实是在用奖励的方法贿赂孩子,把原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变成了家长的事情,打消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奖励,易使孩子产生“读书是为了家长,读书能给家长带来好处”等错误的想法。

(P21)同样,澳大利亚心理学博士博森曾指出,物质奖励也会带来不良后果:

1.孩子逐渐学会,不论父母要求自己做什么,都必须提供奖励,即使是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没有奖励就没有动力;

2.奖励还会让孩子泄气,“今天要是乖,妈妈就给你买巧克力”,潜台词就是“你本来是个不乖的孩子,如果今天破例表现好了,就给你一点甜头”;

3.无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当一个孩子自律、负责地行动时,这是他应该做的,不应该给他奖励。在教育中,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不应该给他过多的奖励。

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但如果教育者对学习者的成功视之不见、漠不关心,那样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仍需要对学习者给予奖励。在家庭教育中,奖励主要应以精神鼓励为主,即表扬,这样能使孩子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P22) 家长忌语之四:尊严与失去尊严

一些父母或者是出于对孩子成才的迫切期望,或者是由于对孩子溺爱而失去了应有的原则,无意识地说了一些话语。正是这些话语让家长自己失去了尊严。

1、“住嘴!”

调查显示:81.7%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把自己看成是高于孩子的权威,为了维护自己的这种权威地位和家长尊严,在与孩子对话时,往往语气强硬,“住嘴!”、“我要管不了你,就不是你妈(爸)了”等等。

这种专制的家长作风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年龄小的孩子,口头上不敢反抗家长的“尊严”,但是由此产生的反感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家长交流、谈心,与家长之间筑起交流的高墙。年龄稍大的孩子,尤其是中学生,独立意识和逆反意识强,家长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公然反抗,直接挑衅家长的“尊严”。

(P23)2.“小祖宗,我求你了!”

调查显示:93.6%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因为缺乏基本的原则,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下降,孩子根本不会把家长的教育放在眼里。这样的孩子到家庭以外的环境中,仍然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尊重是相互的,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还应该教孩子学会尊重家长,尊重其他的人。所以与孩子平等相处时,家长不能放弃自己的地位。孩子有错时,仍然要提出批评,不能为了让孩子做某些事情,就放弃基本的原则,把自己的尊严丢弃。

当然,家长批评孩子,即便是建设性的批评,也要注意批评提出的时机。如果时机不对,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最好避免当场说出改进意见,可以在事情过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同探讨解决办法。家长与孩子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这样孩子对家长的教育影响更容易接纳。

(P24)家长忌语五:无形的压力

“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孩子,我们全靠你了,你可要争气啊!”

“你是我们全家唯一的希望!”

经常唠叨这些,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压力。孩子需要用优秀的成绩和行动来报恩,否则就是对不起父母的付出。

(P25) 北大学生家长忌语列举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谈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有些忌语,即教育中不能对孩子说的话语。那么在北京大学学生的家长中是否也有些忌语呢?

见PPT表

不可否认,有些家长使用上述话语从原本的出发点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刺激孩子好好学习(当然不排除有的父母说这些话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是为了让孩子追求上进。

很多家长都表示:说这些话完全是为了把孩子教育好,孩子不懂事,就应该多管教,多“提醒”。

但是,北大的学生家长则认为,这些话语中带有居高临下的责难,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伤害很大,所谓的“提醒”不过是对孩子现状的否定性评价。这无形中会加深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孩子在心理上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并进而否定自己。

(P26)北大学生家长忌语背后的教育方法

北大学生家长的忌语不仅反映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同时在这些忌语的背后也包含着他们的教育方法。问卷调查中,针对“结合自身经验,什么是成功家长的标准”这一问题,北大学生家长提到最多的是:

1.总能施以关爱,给予信心,耐心细致,持之以恒;

2.学习方面,善于启发引导孩子;

3.平等相处,相互尊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一结果与家长们不说忌语的事实如出一辙,反映出北大学生家长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一致性。从北大学生家长忌语的背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教育方法的认识。

(一)引导而不是强制——相互尊重的方法

正因为有了尊重的前提,北大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采用的方法是引导而不是强制。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说,引导从学习目标的设定开始,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应该依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而定,不能人云亦云。父母引导孩子制订学习目标,就涉及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尊重孩子的做法,应该是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水平出发,寄予孩子期望,提出家长的意见。

(二)鼓励而不是批评——有效的激励方法

北大家长激励孩子的方法很值得借鉴,他们主要采用鼓励而不是批评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从积极的方面来对待孩子的不足,鼓励和提醒孩子朝好的方面改进。当孩子犯错时,他们也会对孩子进行惩罚,但决不会使用否定性的责骂作为惩罚,而多是让孩子闭门思过,等冷静下来后再与孩子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三)客观评价与具体化建议——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的方法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自信心的培养从个体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家庭教育在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27)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当您的苦口婆心换来的是孩子的抵触 、逃避时,是时候需要反思了。虽然我们的出发点都是无可置疑的,但是策略、方法需要做个大调整。关于亲子沟通,另有专门课程《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P28)值得表达的内容

见PPT

(P29)错误的表达

面对孩子出现让您不满意或不希望的行为时,您是否只是做到了这些:

1.仅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你要气死我了!

2.将孩子的行为扩大,并加以自责。如:你总是这么不懂事!

3.对孩子的行为妄加判断、猜测。如:你是不想学习才这样做的吧!

(P30)要想改进亲子沟通效果,首先需要在语言风格上有所改进

接纳性的语言而非拒绝性的语言

健全正确的信息而非含糊隐藏的说辞

简明扼要而非唠唠叨叨

欣赏建设性而非评头论足型

富有创意而不轻率露骨

(P31)亲子沟通三部曲

第一步:描述自己觉得困扰、不安的行为。应注意的是:您只需描述孩子行为本身,不加任何职责和评论如“你昨天回来都11点了。”

第二步:陈述您对可能出现的后果的感受。直接表明您对此事的心理感受。如:“我很担心你出什么事。”

第三步:陈述您有这种感受的原因。例如“因为你以前都在九点前回家。”

通过上面“当……我觉得……因为……”这三个步骤能比较清晰地向孩子传达您的感受。如:您原本和孩子约定周末去看姥姥,但是孩子却失信了。您可以说:“本来我们已经计划周末去看姥姥,而你却临时改变主意,我很失望,因为我非常希望你和我一起去。”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好的家庭教育该是怎样的?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666509c86974376d304fa0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