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或成语)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02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或成语)的相关文章:很多家长知道给孩子空讲道理是无用的,但是他们下次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的讲道理。“讲道理”本身,是一种防御,一种偷懒,同时也是一种推卸责任。活在道理里的人,一般都不会太幸福。人生最大的困惑莫...

很多家长知道给孩子空讲道理是无用的,但是他们下次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的讲道理。“讲道理”本身,是一种防御,一种偷懒,同时也是一种推卸责任。活在道理里的人,一般都不会太幸福。

人生最大的困惑莫过于"懂很多道理,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在家庭教育中,一种常见的错误抚养方式是:给孩子讲述很多正确的道理,这种说教式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在临床的心理治疗中,也有很多家长把孩子带到心理咨询师这里,是希望心理咨询师能给"有问题"的孩子讲一些道理,似乎在他们眼里,咨询师应该是比自己更会讲道理的人。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爱讲道理的咨询师实际上是最差劲的,而且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我的老师李少成把"爱讲道理"列入父母对孩子的十大隐性伤害之一。但事实上,使用这种方式的家长却不计其数,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这种教育方式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今天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讲道理"的那些事。

01 危害:远比父母以为的严重

也许很多家长也从实际的效果中,看到了自己爱讲大道理带来的不良反馈——比如孩子变得不耐烦、逆反,自己的道理越来越无用等等。但是,对"讲道理"的危害,如果理解的只有这么浅显,那还远远不够。事实上,"爱讲大道理"对孩子的伤害,远比家长知道的要严重的多。

① 自我封闭

先来看一个场景。

妻子回到家,向丈夫抱怨:今天我一进屋,XX本来在和其他人说话,看见我进来就突然不说了。我怀疑XX又在背后说我的坏话,真是可恶。

丈夫放下手中的报纸,走过来跟妻子说:我来给你分析分析。第一,这只是你的猜测,你也不能肯定XX当时在说你的坏话,所以,你这么说根本毫无意义。第二,就算XX说你坏话,你也可以当无所谓嘛,等抓住他说你坏话的实锤再好好整治他也不迟。现在就为这点小事生气,太不值得了。第三,人与人之间本来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你也不要因为XX经常和你意见不和就总是怀疑人家跟你作对,都是成年人了,这个道理不用我再给你讲了吧。

说完,丈夫抖了抖手中的报纸,总结到:女人就是小心眼。

妻子听完丈夫那些无法反驳的道理觉得心口很堵,发誓以后再也不和丈夫倾诉自己的烦恼。

生活中,很多爱讲道理的父母就和故事中爱讲道理的丈夫一样讨厌,他们自以为掌握着"正确的"道理,喋喋不休的向别人传授着自己的经验在讲道理的过程中,他们常常因为过分沉浸在自己的"道理"中,而忽视对方真正的感受和需要结果让对方不胜其烦,最终选择封闭自己。

在爱讲道理的家长中,有一个很难觉察的关键词——傲慢。这种自认为掌握着人间真理的傲慢常常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使他们和孩子产生了隔阂。

很多时候,孩子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困难和苦恼,不是要从父母那里得到一大堆道理,或者真的不知道怎么做,而是在确认父母和自己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孩子希望被倾听,被关注,被了解,被理解,被信任

② 伤害自身的安全感

很多父母自己本身缺少安全感,他们在潜意识里,会将这种安全感的缺失投射到孩子身上,就变成了对孩子的过度担心。因为担心孩子会犯错误,会走弯路,于是他们就想用道理给孩子上一份保险。

他们企图用"正确的"、"不会犯错的"、"可以少走弯路"的道理,作为保护孩子安全的盔甲,但结果却常和初心背道而驰。

被父母灌输了太多道理的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反而变得更不保险——比如如果没有父母的道理他们就不知怎么选择,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有"过度依赖"、"自我评价低"等特征,他们常常感觉自己是不行的,容易对事物和人际关系有许多担忧,甚至产生灾难性的信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自身安全感的损害,会进入孩子的人格体系,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行为反应模式以及思维模式。这对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来说,伤害巨大。

③ 心理压抑,自主意志发展受到阻碍

道理常常是"听上去"很正确的,正因为这种正确性,会使孩子的真实感受遭到压抑。比如孩子摔倒,真实的感受是疼痛,但是家长却鼓励孩子"勇敢点,男子汉都不怕疼",家长的这种听上去正确道理,实际上会阉割孩子真实的感受,让孩子感觉到压抑。而压抑,则意味着"自我"不能很好的生长,自主意志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阻碍。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道理太多,主张太多,建议太多的父母,会培养出自主能力很弱的孩子。

另外,如果父母道理太多,就会引导孩子关注"正确性",而忽略过程。这样的父母,会在孩子内心里培植一种完美的欲求——但我们都知道,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完美的欲求,会直接导致孩子内心的冲突。对这个冲突做一个解释:被父母道理绑架的孩子,一般自主意志发展都不会很好,在他的内部,会形成一个"弱的自我",但同时因为过分追求正确的道理,又会使他们生长出一种追求完美的"强的欲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是造成很多心理疾病的原因。

④ "超我"过分强大,产生偏执

所谓道理,不外乎"应该"'不应该",父母灌输过多的道理,会在孩子头脑里构成太多的规条,使他在日后的生活中时刻受到规条的限制,产生强大的"超我"。这样的孩子,做事情的标准不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是按"应该"的指令行事,凡事苛求完美

对"规则"的过分依赖,会使他们强烈追求确定性,在潜意识里,恐惧变化、恐惧差错、恐惧不测,害怕人生的偶然性——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大的限制。

这种对于绝对标准的追求,会使孩子在人格上出现刻板、自我设限等一系列人格特征。在过多"道理"指引下生活的人,会把自己的生活(学习)都变成一场艰苦的斗争,很难享受到过程的乐趣,而更多的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的强迫感

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害怕自己犯错),会使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周围的环境是充满威胁和敌意的,这样会极大的造成他们无意识的内耗,影响他们生活(学习)的效率,严重的,还会发展出一些心理障碍,比如强迫、焦虑、抑郁等。

顺便说一句,去看心理医生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超我"过于强大导致的不协调。

⑤ 知行不合一的"空心人"

心理咨询中,许多人感到自己很失败,他们常常会自责:道理我都懂,为什么做不到呢?基于这个困惑,他们得出的答案常常是:我不行,我很糟糕,我没有意志。 "道理至上"会在一个人的内心里培养一种虚妄,使一个人用"我什么道理都懂"来拒绝改变,或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听别人的什么道理——因为所有的道理我自己已经都懂了。这种想法会带来傲慢,同时,也会滋生绝望——因为我感觉没有人能告诉我一些我不知道的道理。

但事实上,道理如果没有付诸实践,便是空的,从中长不出责任感和行动力,反而出挫败感和虚妄感。威廉.詹姆士用非常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实践的意义:播种话语,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其实,所谓的知行不合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道理的理解并不深刻,而是"自以为"懂得很多道理。把精力全部用于头脑中的道理,就很难有多余的精力再将其付诸行动。这对于太爱讲道理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爱讲道理的父母,自己往往也是"双标党",他们自己做不到,无法用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于是滋生出"讲道理"的本领,无形之中的把这种正确道理带来的虚妄感,继续传递到孩子那里——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怕的家庭教育的链条

02 家长:把犯错的权力还给孩子

家长之所以爱讲道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害怕孩子犯错。但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恰恰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建立的。而困难,必然包含犯错的过程

犯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说,是一个探索生命的过程。所谓的对错,是人为施加的定义和评判,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为探索。

父母的过度干涉,讲太多的道理,本质上,是对探索行为的干扰。它阻断了孩子探索世界的体验,影响了孩子犯错之后经验的获得。

回到最初的话题,很多家长把孩子带到咨询师这里,是希望咨询师有更高明的讲道理的手段来对付孩子。但是,最好的咨询师却往往离道理最远,离真实最近。一个好的咨询师最真实,最自由,最不说教,能用最符合生命的方式助人成长。

父母的角色,某种程度上也和咨询师相似。所以,学会用咨询师的态度对待孩子,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完成生命的探索。

在这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允许孩子犯错。

第一,家长需要明白,自己十分恐惧孩子犯错——表现形式是看见孩子犯错要么焦虑,要么愤怒,本质上,是自己安全感缺失以及恐惧犯错之后惩罚的心理投射。

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将"父母的事"和"孩子的事"区分开来,树立了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边界

很多孩子学习不好,心理状况不佳,都是因为父母和孩子的边界模糊,孩子的心理边界被父母侵犯所致,所以,如果父母能将这一点区分清楚,就能很大程度上抚养好一个孩子。

第二,父母需要对"犯错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意义"有充分的认知。

孩子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往往可以不断地改正错误,这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假如不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他们会变得懒惰,不敢尝试,或依赖于父母。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不犯错就不知道什么才是错,也不会知道改正错误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改正错误的道理。

第三,父母对于孩子的犯错,用引领代替说教。

允许孩子犯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对孩子放任自流。高明的父母对于孩子成长中的责任,更多的是采取引领的方式,只有缺少办法或者懒惰的家长,才会用打骂、说教等方式。

"犯错八问",是引领孩子自主思考的法宝。

第1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2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第3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第4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第5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第6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第7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第8个问题:"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03 "不讲道理",应该怎么做?

知道了讲道理太多的危害,问题在于:该用什么方法取代这种不恰当的抚养方式?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照咨询师的原则。

① 倾听孩子的困难和痛苦,尽量少讲道理,谨慎提出自己的建议。

"倾听"不仅是一个合格咨询师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一个合格家长的必修课。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是,没有耐心倾听,自然也就无法看懂孩子倾诉背后的需要,无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为什么缺少倾听?或者不具备倾听能力。本质上是因为太喜欢评判——这一点和"道理"紧密相关。当看到孩子一个行为时,家长首先反应出来的,是对这个行为的评判:它是对的还是错的?是符合道理的,还是不符合道理的?

当家长头脑中有太多的评判,也就意味着对孩子有太多的限制。这种限制,会使家长丧失倾听的能力。

② 接纳孩子的问题和错误,不横加指责。

接纳,同样是家长的必修课,而且还是一门很容易挂科的功课。

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接纳孩子探索过程中的错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然而,所有的接纳,都首先来源于父母对自己的接纳。一个连自己都不接纳的人,根本无法接纳别人。很多人貌似对自己很接纳,对别人很挑剔,其实这本质上还是对自己的不接纳,确切的说,是对自己的无能为力,以及将自己的期待投射到别人身上而已。

这是一门需要内修的课程,但是家长必须起码从意识层面清楚,没有完美的孩子,以及犯错是孩子的探索这两件事。

③ 和孩子探索问题的本源与本质,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和方法。但不替孩子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很喜欢讲道理,出主意。这种行为本质上是阉割了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而家长需要做的,是启发孩子自己"看见"问题所在。

比如说,孩子和同学闹矛盾,说同学是坏同学,并且表示再也不理她。父母不是要给孩子讲"团结同学"的道理,而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否有偏颇的地方,自己对同学的认知是否全面、客观?等等。

这个过程,不是家长的说教,而是帮助孩子看到,需要家长多以提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领。具体的引领思路可以参考前面的"犯错八问"。

④ 鼓励孩子在经验里成长,接受生活的偶然性,发现生活的可能性

这一点非常重要。成年人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我设限的人,比如说我就不喜欢吃什么,我就是不能接受什么,我特别讨厌什么品质等等。有些人误以为这是自己嫉恶如仇、有原则,其实本质上是开放度不够。

一个人的开放度和灵活性,是人格健康的重要指标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态度,就是孩子人格塑形的矫正带。家长如果能够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自己在经验里成长,鼓励孩子接受生活的变化,以好奇而不是恼火的心态看待更多的可能,那么孩子的开放度就会非常良好,ta就会更有体察他人的能力,更有接受变化的心态,更具备获得更多机会的能力。

写在最后

在人生成长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人往往在犯错误的地方获得了经验。最好的父母和最好的咨询师一样,不会用太多的道理去占领孩子的头脑,而是给孩子留更多的空间,让他去经历自我成长,最终长出一个肯定的自我

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育孩子也很像画国画,一副好的国画,离不开"留白",因为把画纸全部涂满,画面就会变得很难看——具体到家庭教育,父母过度的讲道理,说教,也等于是不给孩子的成长留白。道理一样。

管住自己的嘴。好的教育,不是把道理讲给孩子听,而是启发孩子认识真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或成语)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607648988f8a2a8e500a699.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