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早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相关文章:导读:不仅父母对宝宝的方式会影响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父母之间甚至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会对宝宝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一个家庭中,仅仅父母对宝宝民主还是远远不够的,所有家庭成员之...
导读:不仅父母对宝宝的方式会影响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父母之间甚至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会对宝宝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一个家庭中,仅仅父母对宝宝民主还是远远不够的,所有家庭成员之间都应该是有商有量,互相尊重的。
入园之后最突出的变化,是人员组成上的不同。在家中,与宝宝朝夕相处的是父母和其他养护者,在幼儿园,与宝宝共处的人是老师和同伴。对“老师”这样一种角色,宝宝感觉比较陌生,一方面,宝宝以前从未与老师接触过,另一方面,老师除了在幼儿园要照顾宝宝的生活,还要教他们学知识,长本领,既是宝宝的养护者,还是他的教育者。
和这样一个有多重身份的人打交道,宝宝心理可能一下还不能适应,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对“同伴”这样一种角色,也需要宝宝在入园后逐渐适应,如果是混龄班,宝宝还要和一些小哥哥、小姐姐们共同生活,这就必然打破宝宝在家一人独享所有成人关照的局面,同时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因此,父母非常有必要在宝宝入园前,为其做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准备和与老师、同伴交往的特别准备,以帮助他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训练内容一:人际交往能力
1.知道自己的名字
每个宝宝在家中一般都有自己的乳名,大多数父母在家中都只叫宝宝的乳名而不叫学名,这会使得很多宝宝只熟悉自己的乳名,对自己的学名却不敏感。到了幼儿园,为了准确称呼每一名幼儿,也为了培养幼儿“我已经长大了”的自豪感和独立意识,幼儿园里的老师一般都会以学名来称呼宝宝,这种差异必然造成宝宝心理上的不适应。对此,父母应在宝宝入园前半年,有意识地用学名称呼宝宝。在和别人提到宝宝时,也要多用宝宝的学名,如,不要说“宝宝今天几点起床的?”而应说“王佳宜今天几点起床的?”让宝宝意识到学名也是对自己的称呼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宝宝用学名向别人介绍自己,如,说“我叫王佳宜”而不说“我是宝宝”。为了引导宝宝对自己学名的喜爱之情,还可以向宝宝介绍他学名的含义以及给他取名字的过程等等,以此增加宝宝对自己学名的了解和认同。
2.敢于与人交往
由于遗传因素和养育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每个宝宝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宝宝从小就显得比较大方,有的宝宝却总是比较害羞、内向,不善于和同龄小朋友打交道,这种性格的宝宝到了幼儿园,自然会遇到比其他宝宝更多的难题,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学会如何和老师、同伴相处,父母应该怎样帮助此类宝宝,与他人大胆地交往呢?
首先,要注意多给宝宝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很多宝宝的害羞、胆小,是由于缺少与家庭之外的其他人交往所造成的。家长可以带宝宝多参加一些聚会,让他感受很多人在一起交流的快乐,还可以帮他请小朋友到家中玩,让宝宝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与人交往。有客人来访时,可以让宝宝帮忙开门,迎接客人。电话铃响时,鼓励宝宝自己去接。总之,创造足够多的交往机会,是宝宝摆脱害羞、胆小,敢于与人交往的前提。
其次,宝宝不敢交往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这就是缺乏自信。如果家长已经为宝宝提供较充分的交往机会,可他仍表现出害羞、胆小的特质,就应考虑怎样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了。家长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宝宝展示自己的能力,然后给予及时的肯定。当然,应注意表扬时要言之有物。如,妈妈进门时让宝宝把拖鞋找出来,就可以夸奖他,“宝宝真能干,能给妈妈拿拖鞋了。”让宝宝将墩布拿给要擦地的爸爸,就可以这样表扬他,“宝宝真棒,能帮爸爸打扫卫生了。”除此之外,父母还应特别注意不要给宝宝贴上“害羞、胆小”的标签。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家中来了客人,父母让宝宝向客人问好,宝宝躲到父母身后不吭声,父母此时会陪笑地说一句“这孩子就是胆小”。殊不知这样的话会被宝宝记在心里,加深宝宝对自己胆小的认同,从而更加影响宝宝和他人的交往。因此,对越是胆小的宝宝,越要经常鼓励、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而不是批评他的胆小。
3.乐于与人交往
有的宝宝不善与人交往,不是因为他不敢与人交往,而是不喜欢、不愿与人交往,这通常与其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宝宝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是从自己和养护者的交往开始的。如果父母或其他养护者对宝宝的反应敏感,让宝宝时时感觉有人在响应他的呼唤,在他吃喝拉撒睡和玩耍时,如果都有到位的关注和照料,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以信赖的,就会喜欢与人相处,与人打交道。相反,如果父母或其他养护者对宝宝的反应迟钝、冷淡,他的需要常常遭到拒绝或者忽视,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可信任、不好把握的,也就不敢也不愿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了。儿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具有安全依恋历史的婴儿长大以后,会将这种安全感带到他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容易认同同伴或他人。相反,具有不安全依恋历史的儿童长大以后,会将不安全感带到他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容易排斥同伴或他人。因此,要让宝宝乐于与人交往,关键还在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值得注意的是,爸爸一定要参与到与宝宝的交往中来,因为爸爸的性格一般较妈妈更为活泼、外向和豁达,这对点燃宝宝与人交往的热情是十分有利的。
有些父母自身性格比较内向或冷淡,不太乐于与人交往,这些性格特点会影响宝宝,使得宝宝也不乐于与人交往。要想改变成人的性格不容易,但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这样一种事实:当今社会,性格活泼、外向、适应能力强的人,总是更容易获得各种发展的机会。因此,为宝宝的将来着想,父母平时应尽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尽量多地与人进行交往,要知道,宝宝是最善于模仿的。
4.会与人交往
宝宝不仅要敢于与人交往,乐于与人交往,还要会与人交往。在这一点上,父母对宝宝的教育方式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民主型的,尊重宝宝,有关宝宝的事情要和他商量,听听宝宝的想法,即使只是一个形式,也能让宝宝感觉到大人与小孩是平等的,遇到事情应该互相商量。反之,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教育方式不得当,则会导致宝宝从中学习到负面的交往方式,如,溺爱、专制、忽略等等。
溺爱型的父母,凡事以宝宝为中心,对宝宝百依百顺,养成宝宝惟我独尊的意识,这样的宝宝在走出家庭后,仍然会要求他人像家人一样,处处无条件地满足他的要求,凡事要别人迁就他,一旦遭到拒绝就会感到强烈的受挫,或者大发脾气,或者从此拒绝与他人交往。总之,父母的溺爱,会导致宝宝不懂得尊重他人、体谅他人,不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不会与人交往。
专制型的父母,则处处要求宝宝按照家长的要求办事,很少考虑宝宝自身的感受,一旦宝宝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会受到训斥甚至挨打。殊不知这样的专制作风,也会被宝宝学习到,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宝宝,会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可以要求别人无条件地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如果遭到拒绝,就可以利用自己身体上的优势去惩罚别人。因此,许多从专制家庭中走出来的宝宝,都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也容易遭到他人的排斥。
还有一种父母,对宝宝既不溺爱也不专制,采取的是忽略的态度。尽管他们非常爱自己的宝宝,但由于工作的原因,总是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和宝宝较多地相处。一些看护宝宝的祖辈或保姆,经常只重视宝宝生活的照料,忽视了和宝宝之间的情感交流,长期下来,宝宝的感情就会显得比较淡漠,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关心、爱护别人,从而带来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不仅父母对宝宝的方式会影响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父母之间甚至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会对宝宝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一个家庭中,仅仅父母对宝宝民主还是远远不够的,所有家庭成员之间都应该是有商有量,互相尊重的。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避免当着宝宝的面发生争执,因为这种争执的局面,不仅会让宝宝感到紧张、恐慌,还会使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负面的交往方式,如,恶语攻击对方、动手攻击对方等。
和宝宝一起外出时,父母应有意识地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方式。如,热情友好地和邻居、朋友打招呼;上公交车时主动排队,不推搡别人;被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或是碰了一下时,能够接受别人的道歉,说一声“没关系”,而不是盛气凌人,甚至口出恶言等等。总之,有宝宝在身边时,父母应比平时更多一份自律,要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宝宝都会看在眼里,并会从中模仿。
当然,父母还可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片等方式来教育宝宝,利用其中的榜样人物帮助宝宝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避免错误的交往方式。如,给宝宝讲《狼来了》的故事,从中教育宝宝对人要诚实,人与人之间应该以诚相待;讲《大狮子和小老鼠》的故事,从中教育宝宝不要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从中教育宝宝要懂得相互谦让。
父母还可教给宝宝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掌握一些礼貌用语,包括“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教宝宝主动结交朋友的一些方法,如,把自己的玩具、食品拿出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主动和别的小朋友商量游戏的玩法,以便能加入其中。
本节训练要点
多用学名称呼宝宝。
给宝宝讲解学名的由来和含义,让宝宝认同和喜欢自己的学名。
多提供给宝宝与人交往的机会。
创造机会让宝宝展示自己的能力,并给予及时表扬,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批评他害羞、胆小的特质。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宝宝的需求要敏感。
父母要以身作则,表现出乐于与人交往的行为特点。
父母对宝宝的教育应该是民主型的,而不应溺爱、专制和忽略。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应该是民主、友好的,要尽量避免在宝宝面前发生争执。
父母带宝宝出门时要多一份自律,有意识地表现出与人友好交往的方式和能力。
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片等方式,教给宝宝正确的交往方式。
教宝宝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
训练内容二:与老师交往
1.敢于表达自己的需要
许多初入园的宝宝,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幼儿园不敢大小便,经常把大小便解在裤子里;或在幼儿园里憋屎憋尿,一回家便急于上厕所。这些对宝宝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宝宝对幼儿园的适应。除了大小便问题,在一些宝宝身上还会出现吃饭没吃饱,却不敢让老师再加,身体不舒服,却不敢告诉老师等种种现象,究其原因,还在于宝宝不敢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要。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还是由于他对老师不熟悉而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父母在宝宝入园前,多向他介绍“老师”这一陌生的角色,如,告诉宝宝,“老师也会像妈妈一样爱宝宝,照顾宝宝”、“老师是带宝宝做游戏的人”、“宝宝在幼儿园有什么需要,都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一定会想办法满足宝宝的要求”等等。当然,即使父母做到了这些,宝宝对老师的接纳也仍需要一个过程。父母还可在宝宝入园前或老师来访时,给老师讲一讲宝宝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也可以在宝宝初入园时,在接送宝宝的同时和老师聊一聊宝宝的情况。当宝宝看到父母和老师这么亲近、熟悉,自然也就会慢慢地亲近老师。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还可把自己了解到的宝宝不敢向老师表达自己需要的问题告诉老师,使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宝宝进行引导和教育。父母还可在家中扮演老师的角色,和宝宝一起玩“老师和学生”的游戏,让宝宝把爸爸妈妈当老师,锻炼宝宝表达自己需要的能力。
2.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
宝宝在幼儿园不表达自己的需要,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他不会表达,或者说不会清楚地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这对年幼的宝宝来说并不稀奇。想一想,父母平时在家对宝宝生活起居的照顾,有多么的细致入微,对宝宝的各种需要,可以说是“胸有成竹”:宝宝有多大饭量,多久需要喝一次水,什么时候大小便,身体不舒服时会有什么表现,这些都是父母凭着对宝宝的细致观察和悉心照顾摸索出来的,因此,在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宝宝,经常是不需要表达自己的需要的,也就因此失去了表达需要本领的锻炼。到了幼儿园,老师要照顾众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做到像各自的父母那样熟悉自家宝宝的各种需要。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除了父母需向老师提供宝宝的一些资料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宝宝自己掌握表达需要的本领。这当中需要父母适当“节制”自己的爱心,当宝宝有需要时,不要在第一时间给予满足,而应给宝宝表达自己需要的机会。开始时,父母可以用语言向宝宝传达他的需要,如,到宝宝吃饭的时间了,父母可以这样对宝宝说:“宝宝饿了,该吃饭了。”待宝宝吃完后,可这样对宝宝说:“宝宝吃饱了,不吃了。”宝宝要大便时,父母可以这样说:“宝宝现在要大便了。”总之,把宝宝的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慢慢使宝宝明白自己的需要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待宝宝初步掌握一些语言后,便可改用询问的方式,如,“宝宝饿了吗?”“宝宝是要大便了吗?”宝宝回答后还可以重复一遍,“哦,你是想吃饭了。”“哦,宝宝要大便了。”随着宝宝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询问可以变为“你想要什么?”“哪里不舒服?”这样便可由宝宝自己来组织语言进行回答。当宝宝在父母的提示下,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我想……”、“我要……”类似的句型后,语言的询问又可以进一步变为目光和表情的询问,如,看到宝宝指着水杯时,父母可以装作不明白的样子,疑惑地看着宝宝,直到宝宝自己说出“我要喝水”这样完整的句子。
3.主动向老师问好
落落大方的孩子总是更加惹人疼爱,大方的性格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培养。主动问好对即将入园的宝宝来说,相对容易做到,同时也容易使老师对宝宝形成深刻的第一印象。可不,当老师们疲于应付多数孩子的焦虑和排斥时,一声甜甜的“老师好”,会带给她们多大的惊喜和振奋啊!当然,这种主动问好的习惯,不是靠入园前的突击强化就能养成,它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渗透和用心培养。
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到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宝宝看在眼里并加以模仿。
其次,教会宝宝向别人问好,这种教育,在宝宝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妈妈抱着还不会说话的宝宝,轻轻握着宝宝的小胳膊,对客人挥手以示再见;让宝宝做拍手的动作,欢迎客人来家中做客。类似这样的动作会使成人和宝宝都感到很愉快,重要的是,同时奠定了宝宝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基础。在宝宝学会较清晰地说话后,父母就可以教宝宝用语言向他人问好了。开始时,可以直接告诉宝宝见到熟人要问好,如,在路上看到李阿姨,告诉宝宝说:“李阿姨好。”如果宝宝开始不喜欢张嘴,父母也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觉得在人前失了面子而迁怒于孩子。万事开头难,虽然宝宝这次没有开口,但却加深了一次记忆,是很好的经验积累。不要因为宝宝迟迟不开尊口,而放弃对宝宝进行问好的教育。有的宝宝初步掌握见人问好的本领后,一段时间却又不肯开口了,即出现语言和行为上的倒退现象,父母对此不要懊恼,因为这种现象对宝宝来说是很正常的,父母应耐心等待宝宝倒退之后的前进。当然,不排除有些时候是宝宝忘记和别人打招呼了,父母则可在一旁适时地提醒宝宝:“宝宝,见到阿姨要说什么?”
对宝宝而言,老师相对于父母,肯定要陌生许多,对陌生人的不熟悉和戒备,会使宝宝对老师的问好不自然,需父母事先多给宝宝讲一讲老师和宝宝的关系。如前所述,可以告诉宝宝,“老师爱宝宝,就像妈妈一样会照顾宝宝的”,让宝宝对老师产生亲切和认同感,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后,宝宝的“老师好”会叫得更加自然,也更加由衷。
本节训练要点:
多向宝宝介绍“老师”这一角色,引发宝宝对老师的认同。
和宝宝一起玩“老师和学生”的游戏,锻炼宝宝表达自己需要的能力。
不要事事为宝宝准备在先,多给宝宝表达自己需要的机会。
逐渐引导宝宝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需要。
父母要以身作则,经常主动地和别人打招呼。
引导宝宝主动向别人问好,但不要急于求成,并要允许宝宝“倒退”。
一、0~3岁宝宝与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规律
3岁之前的宝宝和同伴交往,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1岁以前的宝宝大都处于这个阶段。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宝宝之间的交往,主要是由玩具或物品引起的。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宝宝感兴趣的是物而不是人,他们更喜欢单独玩弄手里的玩具,看到别人手里好玩的东西,也会想抢过来摆弄摆弄,对别人的反应并不太感兴趣。所以,如果把1岁之前的宝宝放在一起,如果玩具充足,他们就会各玩各的、互不理睬,如果玩具不充足,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
第二个阶段是简单交往阶段,1~1。5岁的宝宝大都处于这个阶段。此阶段的宝宝,已经逐渐开始对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发生兴趣,他们会做出一些行为来引起别的小朋友的注意,如,对小朋友微笑或大笑,发声或说话,递给小朋友玩具,抚摸、轻拍或推搡小朋友,宝宝的行为会引起同龄小伙伴的积极回应。同样,当别的小朋友对自己做出这些行为时,宝宝也会马上给予回应,他们互相微笑、对话、触摸或是在一起玩同样的玩具,对有彼此做伴感到快乐。这个年龄的宝宝,开始不满足每天呆在家里单独游戏,或是只和成人交往,他们热切地盼望出门,以求和别的小伙伴共同玩耍。
第三个阶段是互补性交往阶段,1。5岁后的宝宝开始步入这个阶段。在此阶段,宝宝与别的小朋友之间的交往更加持久,内容也更加复杂多样。他们开始玩一些需要合作的游戏,如,你跑我追、你躲我找,一起搭积木等等。
父母在培养宝宝人际交往能力时,应根据宝宝交往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适时满足宝宝的交往需要,并给予相应的交往指导,不要对宝宝提超出其年龄发展的过高交往要求。
二、爸爸妈妈与宝宝交往的不同
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初是从照顾自己的爸爸妈妈身上学到的,而且,爸爸妈妈与宝宝交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宝宝自然也就从爸爸妈妈身上,学到了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因此,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应注意加强同宝宝的交往。爸爸妈妈与宝宝的交往,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第一,在交往内容上,爸爸更多的是与宝宝游戏,妈妈则更多的是照顾宝宝的生活。对于这一点,从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观察到。爸爸抱起宝宝时,会经常做出各种各样的表情和动作,逗弄宝宝开心。妈妈最关心的还是宝宝的吃喝拉撒睡,在最初的日子,照顾宝宝的生活往往会耗去妈妈的全部精力,以至妈妈没有更多的精力去逗引宝宝玩耍。因此,爸爸的介入非常关键。宝宝很小时就有了与人交往的需要,他不会只满足于吃饱喝足,还需要有人对他微笑、对他说话。宝宝有时会无缘无故地哭闹,此时只要有人逗引他,他会立刻停止哭泣,通过注视、发声或手舞足蹈等身体动作,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这正是宝宝需要与人交流的体现。生活中,爸爸常会觉得自己在照顾宝宝的生活方面插不上手,因此,他和宝宝的交流经常远远少于妈妈。其实,逗引宝宝玩耍、和宝宝游戏,正是爸爸与宝宝交流的良好途径。
第二,在交往方式上,妈妈更多的是通过言语交谈和身体接触与宝宝交往,爸爸则是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和宝宝交往,这也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妈妈总是温和、轻柔、充满爱意地抱起宝宝,轻声细语地和宝宝“交谈”,爸爸则经常是粗犷、豪放地把宝宝高高举过头顶,或抱着宝宝来回悠,这是宝宝感觉最兴奋的活动,他常常会在爸爸的逗弄下格格地笑个不停。宝宝的笑声,无疑对爸爸妈妈是最大的鼓励,他们会更加卖力地逗引宝宝,和宝宝一起玩耍,这种亲子之间美好情感的传递,正是宝宝乐于与人交往的基础。
第三,在和宝宝进行游戏的性质上,爸爸妈妈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妈妈更喜欢和宝宝玩一些比较安静的游戏,如,“藏猫猫”,妈妈拿一块手绢盖在脸上,然后忽然把手绢掀开,把脸露出来;“摇到外婆桥”,妈妈让宝宝坐在自己的膝盖上,一边拉着宝宝的小手轻轻摇晃,一边哼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除此之外,妈妈还喜欢跟宝宝玩一些能逗引其注意力、观察力的游戏,如,在宝宝面前摇晃一个波浪鼓,或是放一个不倒翁,然后把它按下去,让宝宝观察它怎样自己立起来。爸爸则更喜欢和宝宝玩一些比较激烈的身体运动方面的游戏,如,把宝宝举过头顶、放下,再举过头顶,或者把双手放在宝宝的腋下,让宝宝在床上或自己的膝盖上往上蹦。玩玩具,爸爸会倾向于和宝宝玩那些可以进行更大动作的玩具,如,拿一个大的充气塑料棒到处敲打,拍篮球、踢皮球等。
由于爸爸妈妈和宝宝交往方式的不同,宝宝会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如,从妈妈身上学到细致、温柔,从爸爸身上学到活泼、勇敢。只有爸爸妈妈一同参与和宝宝的交往,宝宝才能形成更加完善的性格,也才能学到更多的交往技能,从而更加有利于宝宝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培养社交能力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505105909f7570d0d034c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