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家庭教育故事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34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明代家庭教育故事的相关文章:除去学士宋濂专职教育太子外,专职教育诸王的儒臣最著者为李希颜。这位隐居乡里的宿儒很有点名望,明太祖便亲自致函,延请他做诸小王之师。大约是李希颜也将皇宫中的课堂当作了私塾,这个脾气古板的老儒对待不肯听从...

除去学士宋濂专职教育太子外,专职教育诸王的儒臣最著者为李希颜。这位隐居乡里的宿儒很有点名望,明太祖便亲自致函,延请他做诸小王之师。大约是李希颜也将皇宫中的课堂当作了私塾,这个脾气古板的老儒对待不肯听从教诲的小王动手便打。据说一次某小王被打,太祖抚着儿子的头几乎发作起来。幸有马皇后出面,说师傅以圣人之道教诸王,是无可责怪的。李希颜教习诸王时间最长,直到他们大都陆续就藩后,才重归故里。而此后类似的宫廷教育依然在进行,诸王成年后,诸王之子又被送宫中读书。明成祖之子汉王朱高煦当年便是顽恶不肯认真就学的一个,太祖因此很不喜欢他。这种宫廷教育与家馆不同之处是教师的充足,这也是其无与伦比之处,朝廷中著名的儒臣都可以调来任教,而就学者除诸皇子皇孙外,功臣子弟亦入内府读书。除李希颜外,曾任教习的著名儒臣尚有多人。陶凯,字中立,临海人,洪武初,“授翰林应奉,教习大本堂,授楚王经”(《明史·陶凯传》)。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明史·詹同传》)

▲刘三吾

刘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孙,以字行。“二十三年授晋世子经,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职。降国子博士,寻还职。”(《明史·刘三吾传》)许存仁,名元,金华人。其父许谦,有文名,“太祖素闻谦名,克金华,访得存仁,与语大悦,命傅诸子”(《明史·许存仁传》)。孔克仁,句容人。“洪武二年四月命克仁等授诸子经,功臣子弟亦令入学。”(《明史·孔克仁传》)太祖当时曾有一段名谕:人有积金,必求良冶而范之;有美玉,必求良工而琢之。至于子弟有美质,不求明师而教之,岂爱子弟不如金玉也?盖师所以模范学者,使之成器,因其材力,各俾造就。朕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功臣子弟将有职任之寄。教之之道,当以正心为本,心正则万事皆理矣。苟道之不以其正,为众欲所攻,其害不可胜言。卿等宜辅以实学,毋徒效文士记诵辞章而已。(《典故纪闻》卷二)这段话其实点明了当时宫廷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诸王与诸功臣子弟读书之目的并不在于科举求仕,而是治国接班。这也是宫廷教育与社会公私教育的根本不同之处。

正因为如此,宫廷教育除去儒家学问之外,更加重视德行与修身教育。所谓“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讲说”(《明太祖实录》卷三一)。而在这方面,明太祖本人也充当了一名言传身教的老师。太祖对诸子的要求一向是极其明确而严格的。他特命内侍制成“麻屦行幐”(麻鞋和行囊),并且规定:凡出城稍远时,年长诸子必须“马行其二,步趋其一”,以使之不致因环境优越而产生骄惰之习。而此时年龄最长的太子朱标不过十二三岁。他还让人将古代的孝行和自己艰难征战的经历绘制成图画,颁赐诸子,使之早晚览观。“富贵易骄,艰难易忍,久远易忘”,这三句话即为太祖教子之信条。(《明太祖实录》卷二八下)在这方面明太祖堪称一位严格教子的父亲,“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一言笑斥其妄,一饮食教之节,一服用教之俭。恐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恐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明太祖实录》卷八〇)。这实在是令人难忘的教育,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一食一用,都要受到训诫。

▲明太祖(朱元璋)

这种宫廷中日常的家庭教育,成为太子诸王生活的主要内容。每逢太祖退朝还宫,诸子们会经常陪侍在旁,而太祖也不会放过这教子的机会,他指着宫中空地对诸子道:“此非不可起亭台馆榭,为游观之所,诚不忍重伤民力耳。昔商纣琼宫瑶室,天下怨之。汉文帝欲作露台,惜百金之费,当时国富民安。尔等常存儆戒。”(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四《开国规模》)同所有开国君主一样,太祖非常重视历史鉴戒的教育。他甚至亲自为太子诸王编写了两部教科书,一部是《昭鉴录》,一部是《祖训录》。《昭鉴录》中选录的全是汉唐以来藩王的善恶事例,《祖训录》是太祖平日的训言。按照规定,诸子不仅必须认真记诵书中的内容词句,而且必须将其抄写到王宫正殿东墙上,以便随时省览。这种教育要一直进行到诸子接近成年,前往凤阳中都锻炼之时,然后方可再往封藩之地。明初宫廷教育的另一特点是伴读制度。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明代家庭教育故事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ee950aad06eaa0500cccb0.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