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案例(怎么帮助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案例(怎么帮助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的相关文章: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案例(怎么帮助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家庭教育亲子沟通是每一个父母必修课,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亲子沟通顺畅的,那整个家庭氛围都会非常和谐,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案例(怎么帮助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家庭教育亲子沟通是每一个父母必修课,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亲子沟通顺畅的,那整个家庭氛围都会非常和谐,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宝贝成长计划小编老师在讲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模式,手把手教父母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父母你要学习吗?
面向孤独症(即自闭症)群体的综合平台——汇集各地孤独症康复机构信息,孤独症知识,资深康复师信息及相关学习资源。让孤独症群体生活得更好~
-----------------------------------------------------
星宝与人交往方面的弱势,让家长们操碎了心。
我们的孩子可能“永远”无法像普通小朋友那样顺利与人沟通,但是作为家长,我们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介入,帮助孩子提高基础能力,提升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我们观察记录了孩子在发展与人沟通技能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今天,就通过一些案例,邀请专家,从专业教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解惑。
如何让孩子的注意力从物转移到人?
案例1:
男孩,3岁5个月,对人不关注,全部注意力都在物品上
专家解答
一句话来解决:把你自己变成玩具。
也就是说,既然孩子有对物品的注意力,说明孩子有兴趣点,那我们就需要投其所好。不论这个东西是玩具、食物、活动还是某个人身上的特质,还是某一个刻板行为,那我们都可以把孩子这些兴趣点变成了干预契机,加入到孩子的活动中去,让他对玩具的兴趣变成对人的兴趣。
举个例子:比如孩子只喜欢荡秋千,那我们大人就可以抓住孩子的手脚,模仿秋千玩摇摇停的游戏,就是大人把自己变成了秋千,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从秋千转移到大人身上。
怎么才能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
案例2:
男孩,3岁4个月,刚上的幼儿园没有陪读,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找他玩,他想玩他也不会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玩,该怎么去引导他与小盆友互动的语言呢?
专家解答
如果孩子还不具备和小朋友玩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那我们可以先从让孩子能和我们大人一起玩开始。我们大人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做游戏的时候是很迁就孩子的,我们会利用我们的经验,去体察捕捉到孩子的沟通意图、孩子的困惑等各种情况。
但是在幼儿园小朋友不这样,他们不会因为我们的孩子不明白某个游戏的玩法去耐下心来解释。而我们孩子因为能力不足,很可能就无法明白整件事情到底怎么回事。这样下去,其他小朋友又会因为在我们孩子这里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应,而不再愿意主动来找我们的孩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说先让孩子能够跟大人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大人可以逐步加入各种难题,这些难题要是我们的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的难题,然后一一教给孩子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如果孩子能够做好这一步,那他才比较有可能去在跟同龄小朋友玩的时候能够自然地加入进去。
如果想教孩子如何加入小朋友的游戏,那我们也是同样从大人开始。比如爸爸和妈妈在孩子面前玩一个孩子喜欢的游戏,但是并不邀请孩子加入,孩子想要加入的时候,如果没有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那爸爸妈妈可以假装不理孩子;这个时候让家里的其他人,比如奶奶给孩子辅助,帮助孩子说出“我也想玩”,或者是“我可以一起玩吗”之类的表达,等孩子说出来之后,立刻允许孩子加入进来。
孩子的语言教学,要重点注意什么?
案例3:
男孩,3岁4个月,日常生活中主要说些功利性的语言,和简单的描述性的语言,还有些拒绝性语言,如他想看电视,会说“妈妈把电视打开,我想看什么动画片,不要什么看什么”;还有些描述性的语言,如“雨停了,起风了,东西掉了”,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名字,几岁,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叫什么名字,这是谁的东西。要怎么继续发展孩子的语言呢?
专家解答
首先,家长们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想要发展孩子的语言,一定要从沟通的功能这一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句子的长度。
例如“我想吃饼干”和“我好想吃饼干啊,求求你了,我给你跪下了”,这两句话虽然句子长度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要求物品。
我们认为这两句话的功能是一致的,都能够达到目的——给我饼干,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执着于句子长不长,只要能够准确的传递出沟通信息,那就是够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家长的问题描述中孩子的沟通功能以要求物品、要求活动、要求协助、拒绝或反对、评论、回答问题、提供信息这几类,那我们下一步想要继续发展孩子的语言的话,就应该进一步扩展孩子的沟通功能。
比如可以在引人注意、要求允许、要求安慰这个功能上下点功夫,可以参照我们常用工具那一课的内容,看看沟通功能检核表,与孩子的沟通情况做一下对比,从而确定目标!
怎样才能教会孩子“分享性行为”?
案例4:
孩子5岁4个月,目前的沟通功能处于要求安慰,偶尔出现向别人展示,比如我说你涂完颜色让妈妈看看,他一会儿涂完了就会找我让我看一下,我表扬他画的好,可以休息一下了,他就很高兴。平时要怎么引导主动展示?
专家解答
孩子现在的这一行为不一定算是展示,有可能是征求允许。“展示”这一行为,是建立在充分的社会性动机之上的。如果问题描述中能加上孩子特别喜欢画画,自己画完之后会拿给妈妈看,那这个肯定是展示。但现在孩子的高兴,可能是因为家长允许孩子休息了,根据问题现有描述不好判断!
至于怎么引导“展示”这一沟通行为呢?
要做到2点:
一个是和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让孩子觉得你很重要。我们成年人也是这样,会把自己心里的欢乐,展示给自己在乎的人,而不是所有人。如果希望孩子出现展示的行为,我们肯定不能去希望他给所有人去展示,这也是不恰当的。因此,我们就需要跟孩子建立一个良性的情感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工具性的互动关系。
所谓情感性的互动关系是指孩子不只是通过你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和你有更多的情感、情绪的互动,怎么做才能实现呢?大量的投其所好,制造非常多的乐趣,让孩子爱上你,而不只是依附于你。而工具性的互动关系是指孩子把你当成一个实现自己欲望的工具,沟通的内容主要是要求物品或者要求活动,这样的话孩子就很难出现展示、分享这一类的行为。
第二点是实际生活中的操作方面,建议孩子能力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在跟孩子的互动中可以有意的去做一些分享性行为的示范。比如下完雨,你看到彩虹,不问孩子这是什么,而是指着彩虹说“哇,彩虹!”听到有人弹琴,可以说“琴声真好听呀”,而不是问“谁在弹琴”,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去示范,那孩子在能力达到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这个行为。
怎么才能让孩子的提问更有意义呢?
案例5:
孩子四岁两个月,刚刚开始有意识问点问题,比如“妈妈哪去了?“、“他怎么了?“这样的问题 。但是会出现反复问一个他知道答案的问题,比如他知道很多交通工具的名称,却老一个个指着问这是什么呀?这是什么呀?怎么能让他的疑问更有意义呢?
专家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孩子提问题的这个行为是不是和情景相符合的,也就是问题描述中所举的那两个例子,妈妈哪去了,他怎么了之类的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问出来是不是符合情景需要呢。如果是的话,说明孩子对这些问题是理解的,不是单纯的鹦鹉学舌或者延迟仿说。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既然孩子能够理解,并且恰当地运用这些问句,说明在需要的时候孩子就可以用出来。
如果想让孩子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大量的需要用到这些问题的机会,让孩子在一次次的使用过程中体验到这些问题的力量。
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动脑筋,创造大量的需要孩子提问的时机,在这些时机中去教给孩子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实现问题中所说的让孩子的提问更有意义。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的话,从起床到睡觉的一天过程中我们有大量的机会去创造需要孩子提问的情景。
随便举几个例子,早晨起床穿衣服的时候,你可以提前故意把孩子的裤子藏起来,这时候辅助孩子提出“裤子在哪里”的问题。因为他这个时候想穿上裤子,所以他学习这个提问的动机就特别强。孩子一旦说出裤子在哪里,妈妈就立马告诉孩子答案,比方说裤子在桌子下面等等。
在哪里的问题还可以大量泛化,比如刷牙的时候把孩子的牙刷藏起来,出门去玩的时候,把孩子的一只鞋子放在他找不见的地方。这样,通过一次次的体验,孩子才能一步步的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从而更有意义地使用这些问题!
其他类型的提问也可以参考这样的形式,同样操作。
上述专家解答均来自于暖星社区《胡文涛讲解 家庭社交训练》答疑课,除此之外,胡文涛老师还想跟各位家长说:很多社会性的能力,单纯的依靠教是教不出来的,只有通过给孩子不断体验的机会,同时发展孩子认知等各方面的技能,提升孩子的整体能力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发展出来这些能力。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案例(怎么帮助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b89bf54c8f0fb89d032e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