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合作能力应从小培养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10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应从小培养的相关文章: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笃信只有竞争才能出人头地,在各种选拔考试的层层激励下,孩子单打独斗的能力不断增强。与之相对,他们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几乎为零,可进入大学和社会以后,沟通能力差、...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笃信只有竞争才能出人头地,在各种选拔考试的层层激励下,孩子单打独斗的能力不断增强。

  与之相对,他们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几乎为零,可进入大学和社会以后,沟通能力差、无法与人合作的弱项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中小学生合作别强调争第一

  当下,孩子从小学开始,已经对“竞争”一词有着深刻体会:上各种课外辅导班、艺术班,升学考试成绩排名,似乎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竞争,而与之相对,合作,在小孩子成长过程中被提及的次数仿佛越来越少。

  某小学生家长说:“在我印象里,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和小朋友之间有老师特意安排的合作活动,比如一起做游戏、搭积木,但是自从上了学,所有的学习、作业都是独自完成。”

  缺乏合作不仅仅体现在课业学习方面,平时班里的值日卫生有时也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状:如果老师没有给学生明确分工,有些学生就会因为“分工不均”发生争执,甚至出现“撂挑子”的状况。

  似乎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团队合作是很少被提及的字眼。致使孩子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就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无论是老师眼里的“优秀学生”,还是大人眼中的“熊孩子”,似乎都对“合作”的重要性产生质疑。

  李梅算是同龄人眼中的佼佼者,上初二的她不仅成绩优异,担任班干部的职务,还多才多艺。可谈到“成功经验”时,李梅更多地强调自身努力和竞争激烈,当被问到担任班委时“合作”的必要性时,她不以为然:“其实,成绩好自然就能当班委,而当班委以后自然而然就有了"威望",如果非要说团队合作重要,那也是当班委后开展班里工作时重要,不过这些与成绩优异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

  从小受宠待“独”了更习惯“自娱自乐”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宝贝儿们从出生开始就享受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待遇: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情感关注,孩子们压根没有尝过与人分享的滋味。“70后有兄弟姐们,在家里自然学会了合作甚至妥协,80后虽是独生子女,但有堂兄弟、表姐妹,每逢节假日,孩子们少不了聚在一起玩耍,"孩子王"自然能想出适合大家一起玩儿的游戏。”小学班主任李老师说,“可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在"四二一"家庭里长大,家里根本就没有学着跟伙伴合作的环境,完全是"唯我独尊"。”

  的确像李老师所说,现在的孩子们在家无需“争宠”,更谈不上合作,家长早就把孩子所想所需准备妥当,只等孩子“自选”,生活在蜜罐儿里的宠儿从未体会过为达到目的而与他人合作的经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70、80后来说,放学后和小伙伴在楼下跳皮筋、丢沙包、捉迷藏是他们童年少不了的回忆,这其中免不了争吵斗嘴甚至“拉帮结派”,但之后小伙伴们又能握手言和、继续游戏。不得不承认,这种“解决矛盾的合作能力”正是现如今孩子们所欠缺的。

  今天的孩子们,其游戏方式与过去相比可谓“鸟枪换炮”,从价格不菲的遥控汽车到各种电子产品,无一不是有很强诱惑力的“哄孩子利器”。然而,正是这些科技含量高、号称健脑益智的“新一代”玩具产品却使孩子们彻底丢掉了合作能力:他们不再成群结队在楼下打斗嬉戏,也不会几个女生在一起玩儿“过家家”,而只会对着冰冷的屏幕,在虚拟的页面“体验”这一切。这在父母看来无所不能的“电子保姆”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视力,还让孩子从小就失去了在团队中“找准位置、与人合作”的本领。

  适应独来独往团队合作能力差

  从小学到大学,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学习了许多知识、经历了无数考试,必须承认的是,在以学习为主的中小学生生活中,每名毕业生都是优秀的竞争胜利者,只不过在成长的道路上已经习惯了“独来独往”,因为从作业到考试大都无需团队合作,只一人潜心研究即可。只是这样的习惯行为之下,造成了众多学生进入大学、尤其是进入到需要团队合作学科中时,不知如何与人合作,不仅同学关系受到影响,甚至学业成绩也不再名列前茅。

  大三的张超谈到自己学习小组的组员有一肚子的苦水:“去年我们有一门专业课要求分组完成调研,而该组的最终成绩就是每名同学的期末成绩。我是小组长,还有4名组员。一开始大家说得都挺好,都主张分工合作,有前期研究资料的,有外出分发问卷的,还有通过电脑软件汇总的。可这项目也不是一天能完成的,而且属于线性研究,即前期同学的进度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工作。刚进行了两周,B组员因为对A组员的前期研究资料收集的时间、结果不满而满腹牢骚,而A当时确实因为社团活动耽误了些时间,却没有好好跟组员解释,更没有将手底下实在忙不过来的工作请其他人帮忙,因为他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儿"。本来"分工明确"的调研项目就因为A与B的相互指责不得不"停工一周"解决问题。”

  后来指导老师跟记者说:“专业课采取分组完成项目的方式计算成绩本身就是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一种方式,以后进入职场,完全能够单打独斗完成的工作几乎不存在,那怎么在有合作又有分工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就是一门学问。就像A组员和B组员,他们一个认为“不是什么大事”,一个认为“有问题就得当面说”,看似“小事儿”却造成了项目窝工,说到底,就是俩人没明白团队合作的各自责任。”

  合作能力应从小培养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成功,光是靠个人的能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和别人合作,团队意识、合作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而是需要从很小的时候注意培养。

  纵使现在的小学生不能像我们小时那样在自家楼下成群结队尽情玩耍,但家长也应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需要合作的项目,比如球类运动。在国外,很多父母都非常希望通过集体项目来激发孩子的合作精神,而且每天下午大部分游戏是集体体育活动,比如各种球类运动,孩子被分为很多组,共同完成目标。这样孩子能够在游戏当中体会到合作的成就和乐趣,每个球员如果只想要自己进球,没有相互合作的话一定不能赢。这样的活动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孩子也很喜欢,这样孩子从小就会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同样,成功的合作是能够让孩子产生快乐的情绪的,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了乐趣,孩子才会愿意合作。因此在平时老师和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设置一些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分组作业,如果孩子没有完成任务父母也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只要在合作的过程当中,每个孩子各司其职,都会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还有,合作的前提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队友,而不是天天想着“挑毛病”。 在了解同伴背景和需要的基础上,用心观察队友的积极行为,并用合适的方式与对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当然每一次的与人交往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学会解决问题,也是培养合作能力的目的之一,所以善于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当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时,学会利用各种手段与其他成员沟通,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磨合切磋、相互包容就尤为重要。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孩子的合作能力应从小培养,行为语言,学龄期知识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7953b1e0f8bbe3d700d87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