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幼无序导致“熊孩子”泛滥 应设立规矩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长幼无序导致“熊孩子”泛滥 应设立规矩的相关文章:长幼无序导致“熊孩子”泛滥应设立规矩对于“熊孩子”,打骂不是好的方式。有专家认为应该给他们设立规矩。最近,在南京地铁的列车上,一名老人带着刚放学的小孙子...
长幼无序导致“熊孩子”泛滥 应设立规矩
对于“熊孩子”,打骂不是好的方式。有专家认为应该给他们设立规矩。
最近,在南京地铁的列车上,一名老人带着刚放学的小孙子乘车回家。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小孙子突然发起飙来,对奶奶大打出手,拳脚相向,还扇了奶奶一个耳光。当下家长、学校重视知识教育,却常会忽略孩子的品德教育。尤其是遇到“熊孩子”,家长们都头疼该如何进行管教。我们且来听听各方人士的看法。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袁爱玲:
孩子的不当行为需要“负强化”
南京地铁上发生的这个事件不是个案,而是当下社会相当普遍的现象。这其实反映了教育的失衡。家长、学校视知识的学习为成才的标准,而忽视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在孩子行为习惯、良好品德的教育上存在严重的缺失。这样的畸形教育调教出来的孩子是很难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的,更不要谈为社会做贡献了。
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熊孩子”不是一天形成的,是长期过分纵容的结果。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往往缺乏规矩。传统中国社会,孩子们都要学习《弟子规》,里面待人处事的规矩,现在看来并不过时。在孩子6岁之前,要给他养成一些基本的行为规矩。需要让他知道,做了错事,是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伤害他人、不尊重他人,这类坏行为要进行“负强化”,也就是要让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一定代价。这不是说一定要通过打、骂来惩罚,而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适当剥夺或者延迟满足一次他最在乎的东西,或者最想做的事情。而且,家长要说到做到,不可以因为孩子哭闹,就轻易妥协。一旦留下不愉快的记忆,孩子也就明白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负强化”当然需要掌握尺度。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来施行。比如有些孩子自尊心很强,就不需要很严重的惩戒方式。家长们都喜欢“乖孩子”,但是“乖孩子”不等于没有自主性的孩子。我们的管教不能剥夺孩子的主体性和活力。
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们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的时候,方法也存在问题。比如让孩子以牙还牙,打回去,看不得自家的孩子吃亏。这是家长缺乏基本教育常识的表现。小孩子们之间的争抢、冲突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幼儿,还不会换位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应该着急着“护犊子”,而是应该观察一下孩子们自己是如何解决冲突的,他们从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对正确的行为大力表扬。在孩子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可以教孩子用协商、交换的方法而不是暴力的方法解决争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年龄小的孩子喜欢追着大孩子跑,而大孩子则嫌弃甚至排斥小孩子,甚至出手打小孩子。这个时候大人一定要干预制止,对尊长爱幼的行为则要大加鼓励。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多,各个都是家中的宝贝。这就更需要让孩子明白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婚姻家庭指导师舒幼娥:
家庭成员还是应该有“秩序”
为什么会有孙子打奶奶这样的现象出现?从教育角度来看,一方面是长幼有序、尊重他人意识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挫折教育的缺失。
中国传统社会所遵从的尊长秩序,到了当下社会,经常是倒过来的。当下中国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们也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传递长幼有序的观念。过去,在亲子关系中,孩子是怕父母的;现在,我们乐于跟孩子讲平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没有畏惧感是好事,但这不等于抹杀了应有的尊重和感谢。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有一个位置秩序的。在孩子成年之前,监护人有管教的义务、责任,当然也要有一定的权力。权力的收放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独立而有所调整。让孩子自由成长不等于不讲规则、没有规矩。即便是西方社会,也不会让未成年的孩子掌握话事权。有些事情可以放权给孩子做,但是最终的监督权在父母。
另外,挫折教育的缺失,让现在的很多孩子不懂得等待。想要什么,家长就直接给予了满足,这等于剥夺了孩子通过付出、争取才最终得到的过程。真正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的是奋斗、赢得奖励的过程,而不是奖品、礼物这些东西本身。家长们应该适当学会延迟满足的策略。让孩子通过参加家务劳动等方式,攒积分换礼物。但也要注意,不要断然拒绝孩子的要求,浇灭他的希望,让他陷入绝望的境地。
如果孩子已经陷入了冲动行为中,我们该怎么处置?家长首先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受伤。对打是很糟糕的。且不谈互相伤害所造成的身体损伤,事后,家长和孩子都会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家长会感到愧疚,也许还会憎恨孩子。如果孩子火气正大,是不适合强拗的。适当熄火是上策,有条件地满足一下孩子。家长的限制行为也要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不要突然剥夺,这样在情绪上的激怒会少一些。比如要求孩子停止玩游戏时,家长不要突然拍孩子一巴掌,夺过游戏机。这样孩子的情绪反应当然会很大。最好是提前五分钟给孩子一个口头通知,告诉他五分钟后关机,这是提醒他进入准备状态,然后再坚决执行。这才是一个合适的处理方式。
心理咨询师张鸿飞:
被溺爱的孩子
更容易愤怒
在这个事件中,奶奶后来表示,这孩子在家中比较受宠爱,可能是因为今天自己说了什么孩子不爱听的话,所以才这样。这不禁让人思考:爱为何会让孩子变得这样暴力?其实,爱有两种:一种是正常的关爱;一种是溺爱。在关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富有爱心,懂得体谅和理解别人;而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则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容易愤怒和富有攻击性,难以体谅和理解别人。
溺爱和关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溺爱者会给予被溺爱者过多的关爱。这些过多的关爱本质上是溺爱者内心中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他们把这种需要投射在了被溺爱者身上,致使被溺爱者总是得到他们并不需要的关爱,而其真正的需要却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其心里出现窒息感、无助感以及愤怒。在溺爱中,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还被“他们是爱我的”这种说法压得不能愤怒和反抗,只能把愤怒压在心里。所以,当大人稍稍做得有些不好时,其之前压抑的愤怒就有了表达的机会。这就好像终于找到了出口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就出现了视频中孩子打奶奶的一幕。
那么,父母该如何正确地给予孩子关爱呢?
第一,要区分哪些是孩子的需要,哪些是自己的需要。如果是自己的需要,就不要借孩子的名义来满足。第二,觉察孩子真正的需要。例如很多时候孩子乱买东西,买回来只玩一两天,甚至玩都不玩,那说明孩子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些东西,而是借买东西来表达对父母的愤怒。他们往往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陪伴。第三,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统一。对于孩子要怎样教育,有些父母各有一套方案,这样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第四,生活中要有规则。无条件的爱应该是不论你做了什么我都爱你,但你做了错事该承担责任时,依然要承担责任。第五,小心隔代抚养。第六,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如果家庭里的规则父母都没遵守,孩子也会很难坚持下来。第七,对于内心已经有愤怒情绪的孩子,要学会合理地进行引导。引导他们通过游戏、画画、写日记、运动等方式宣泄出来。
观点摘编
时刻创造条件
让孩子学会感恩
让孩子们懂得团结互助,懂得关爱他人,离不开感恩之心。懂得了感恩,才会理解父母、爷爷奶奶的不易,懂得获得关爱和保护之后要主动回馈,这就需要学校和父母潜移默化地引导。要时刻创造条件让孩子感恩,先从父母开始,父母为孩子做了事情之后,要刻意引导孩子说声谢谢;父母身体累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给自己倒杯水、拿拖鞋……实际上,这些生活小事不仅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溺爱孩子的家长是做不到的,这位被孙子“殴打”的奶奶,可能更没有想过让孙子“帮忙”拿鞋、捶背,孙子“殴打”奶奶的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毕晓哲人民网
毫无疑问,这家人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但它折射的社会问题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这里面既有家庭问题,也有学校问题。现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那些隔辈老人想要给予孙辈足够的爱,可是,爱向前多走一步就是溺爱甚至是毫无原则的纵容,而溺爱和纵容往往会害了孩子一辈子。
——伊文《郑州日报》
围观
家长教育不当
就会尝到恶果
@大盗涵菡:其实我们也不清楚事情的原委,不能说谁对谁错。很多时候,我们相信长辈、弱者是无辜的,而很多现实情况证明也许并非如此。但不管怎样,孩子打长辈是不对的。家长教育不当,就会尝到恶果。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不要为家庭、社会带来更多灾难。
@黑色禁药的窝:还不是家长宠坏的?对于这种嚣张的小孩,你就给我“晾”他,让他觉得自己不是那么重要,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没有这种待遇,他就乖了。“晾”完跟他讲道理,不懂的话就继续“晾”。全家统一战线,有一个心软就没用了。
@990教子有方:长辈们特别是祖辈们总恨不得给孩子十二分的关心和照顾,但是他们的付出不一定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孙辈们如此跋扈、如此没有感恩之心?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长幼无序导致“熊孩子”泛滥应设立规矩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5462320b4756204a09b7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