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亲子沟通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18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高情商亲子沟通的相关文章:青春期叛逆+疫情=?近日上线的公益短片《致成年的你》,讲的是一名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这名少年叫志奇,想要一部新手机,是他18岁的生日愿望,在他看来,手机的新旧关乎自己的“面子”问题。但在他的父母眼中,...

青春期叛逆+疫情=?

近日上线的公益短片《致成年的你》,讲的是一名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

这名少年叫志奇,想要一部新手机,是他18岁的生日愿望,在他看来,手机的新旧关乎自己的“面子”问题。但在他的父母眼中,搞好成绩才是“王道”。一场争吵在所难免,少年负气离家。没想到,其所在小区突如其来的封控,就此将他与父母分隔在家内外……

一场不欢而散的生日宴,将如何收场?一场18岁的“出走”,将走向何方?这一短片,给了一个答案。但在这一答案背后,还有更多关于“青春”“成长”的问题,等着回答。

“手机”引发的烦恼

故事开始于一部手机引发的争吵。

对于这样的争吵,短片中志奇的扮演者康振闻并不陌生。他告诉记者,“演着演着就好像在演自己的生活”。今年17岁的他也曾因为想换一部新手机,和父母软磨硬泡了一个多月;也曾因想出去找朋友玩,和父母争吵一番后“离家”,去朋友家住了3天……

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与父母争吵的“手机”,还可能是一双球鞋、一次旅行、一小时玩游戏的时间,也可能是“志奇”们任何或大或小的要求。很多时候,“大人”们不太理解的是,这些在自己看来无关紧要的“东西”,为何对孩子来说这么紧急或重要?

在该短片的制片人、85后何珂看来,这些要求其实是青少年在以自己的方式适应这个时代,“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他们有丰富的信息获取能力,因此他们都在构建一个自己的小世界,来适应他们的时代、地区和文化。在他们的世界里,新手机、球鞋或者游戏等其他潮流的元素相当于他们的‘社交货币’,是合群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雷雳告诉记者,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心理发展任务——解决自我认同的问题,更直白地讲,即搞清楚自己是谁、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能做点什么等。对了解这些问题,他们最初并没一个特别清晰的路径,是处于逐步探索的过程中。

“等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发育和认知能力正在走向成熟的他们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或无话不谈,同伴关系变得更为重要,来自同伴的反馈或认可也开始占据更突出的位置。”雷雳说,也因此,他们有时需要一些自认为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外在的象征物,来表达自我,并期待得到认可。

正如在短片中志奇的眼中,手机的新旧关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在现实中,能否按时上线游戏可能关乎对队友的承诺或自己的“信用”问题,一双鞋或一次旅行也可能是融入某一群体的一把“钥匙”。虽然,在康振闻看来,有些要求或多或少会带有攀比或虚荣心理,有些也并不合理。

推开那扇“门”

但相较需求最终能否被满足,康振闻认为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需求是否真的被倾听、被尊重。

在短片中,面对想要一部新手机的志奇,他的父母直接以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为由“回怼”,引发更激烈的争吵。在现实中,康振闻观察到不少父母也如影片中的一般,“往往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说着自己的那套说辞,最后导致两败俱伤”。

这一矛盾的症结何在?以短片中的父母为例,雷雳认为,一方面他们没意识到孩子有这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把孩子的成长“看得太窄”,“好像只有学习成绩好,孩子才是值得尊重、认可,或有价值的人”。但从孩子的体验来讲,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是多样且丰富的,融入社会、与人交往、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身体的发育成长等都是重要的方面,学习只是其中一部分。

这样“错位”的沟通,一如影片中的那扇门,将志奇与父母隔在门内外。

对于来自父母的不理解、不认可,“志奇”们有自己的“消化”方式。康振闻会选择去找同学打打球、打打游戏,“但有些孩子一旦和父母发生争吵,那种心情很难短时间消化,需要父母主动低下头来沟通,他们才会好一点”。

该短片监制郑中所在的腾讯成长守护平台曾对7100多人进行调研,其中超八成受访者是小学、中学、大学在读的学生,结果显示,仅约18%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家庭教育、沟通方法类文章。“这说明很多孩子还是比较关注亲子关系、家庭沟通,不像我们70后、80后在长大后才逐渐了解家庭教育、原生家庭这样的概念。”郑中说。

郑中也是一名母亲,在她看来,“家庭沟通是一门挺大的学问”。在平台接触到的很多用户留言,让她深刻感受到,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中,首先要意识到孩子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人,放平自己的位置,多尊重、鼓励他们,对不赞同的事也尽量在表达理解的前提下提出看法。

雷雳希望父母能以一个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孩子的沟通、相处。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仍按照以前的教养方式或“惯性”来指导孩子,是与孩子的发展不适配的,应注意到孩子身体能力、社交能力、思维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一点点地放手、“退让”,逐渐让孩子自主去解决一些问题,承担一些责任。

更重要的是,雷雳认为,父母应早早地注意与孩子建立一种信任的沟通互动模式,这样孩子即便进入“青春期”后,也会更容易接受父母传递的价值观,比如证明自己并不一定要通过买新手机或做出格的事。而这种信任模式不是在一朝一夕建立的,是与孩子的日常相处积累而成。

奔跑的少年

在短片的结尾,志奇得到了父母给他买的新手机,以及父亲的那句“你是爸的骄傲”。但最让何珂感动的,不是两代人的“和解”,而是志奇在拿到手机后,穿着防护服继续奔跑的场景,“他找到了他的方向”。

离家出走后的志奇报名成为社区的一名抗疫志愿者,最初只为解决自己离家后的吃饭问题。父母得知他成为志愿者后认为他这是在“添乱”。但当志奇努力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当他看到那些席地而睡、累到晕倒的志愿者……他眼中有了不一样的东西,他看到别样的、闪光的青春,这样的青春已不需要一部新手机来定义。

拿到新手机的志奇并没想象中那样喜形于色,反而眼中含泪。此时志奇沉默的背影,也是让该短片导演徐彪最触动的场景之一,他看到一个少年的“出走”和归来,以及少年的蜕变。

徐彪记得自己在这样的年龄,在别人眼中也是一副“叛逆”的样子——不穿校服、留着长发、成绩不好……他觉得幸运的是,父母对自己一如既往地包容和支持,和自己像朋友般相处。虽然自己没考上名牌大学,但徐彪对现在的自己很满意,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着努力奋斗的目标,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恰如他为短片的插曲填词,“在这个无惧无畏放肆的年纪,我曾叛逆,如今绽放自己,我不放弃,也绝不放弃,在奔跑中追寻自己”。

那些奔跑看似轻盈,却是康振闻最为辛苦的戏份。

两三秒的镜头,他有时需要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在阳光下断断续续跑两三个小时。这是康振闻第一次演戏,眼下他已结束艺考,正在为高考做准备,希望成为一名演员。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受到演戏“比想象中辛苦”,但他觉得自己和志奇很像,认定了目标就不会放弃努力。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高情商亲子沟通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433622af07e3f8c590379b2.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