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能飞出三博士”背后的原因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39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一家能飞出三博士”背后的原因的相关文章:爸爸要求儿子看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儿子坐下来没有几分钟,手里就开始玩起了游戏,边玩边看。过了几分钟又跑到客厅喝口水,眼睛还张望一下,看看爸爸在看什么电视。爸爸催他一下,又跑进书房,过了几...

  爸爸要求儿子看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儿子坐下来没有几分钟,手里就开始玩起了游戏,边玩边看。过了几分钟又跑到客厅喝口水,眼睛还张望一下,看看爸爸在看什么电视。爸爸催他一下,又跑进书房,过了几分钟,儿子又跑出来了,说要上厕所。半个小时过去了,爸爸问他看完没有?儿子说看完了。如果问他这篇读物讲了些什么内容,他能回答吗?如果问他这篇读物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他能回答吗?
  “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美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他说:学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而且非常有趣。也许你不会同意我的观点,你孩子每天一背起书包就垂头丧气,仿佛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孩子害怕上学,主要是害怕学习。如果说得更确切些,那就是你孩子不会学习,是吧?不用羡慕别人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你是否想过,你的孩子也可以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你行的,而且你的孩子一定行的,成绩好的关键是你孩子会不会学习……学习方法事实上决定了孩子的成绩,方法就是孩子征服未知的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学习方法既然这么重要,那么为什么学校不教呢?学校不是不教,而是教得少,教得不系统,教得不专业。目前,学校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教育界称之为“基于知识传授”的教学。形成这个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如教学传统,自古以来,老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今天的大多数老师也是一样,讲授课文、传授知识;又如考试的影响,以前的考试,主要看你对所教知识掌握多少,而现在的考试已转向为“知识的运用”为主了;再加上,当今时代已进入互联网和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成几何倍数的增加和更新,一个人不得不一辈子都要去学。这就需要知道如何学,如何去获取新的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小学六年级毕业,国家课程规定小孩每分钟阅读量为460个字。有些孩子掌握了,有些孩子没有掌握。如果你去问问这些孩子,你掌握了哪些阅读方法,是如何阅读的,说明文该怎么读,散文该怎么读,我估计大多数孩子是说不出个所以然的。阅读是有方法的,而且方法的掌握必经训练。目前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知识,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如方法类知识,心理学上叫“程序性知识”,方法类知识怎么教?与传统的“知识教学”有何不同?传统的知识,可以教师讲、学生背诵。那么方法呢?教师讲得清楚吗?靠学生背诵有用吗?“方法是习得的”,方法必须经过训练。有些同学成绩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不会学习,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越到高年级,随着学业的增加,他们的学习就越困难,最后导致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致使孩子学业失败,而学业失败,导致很多孩子产生了许多其他的心理问题,是非常让人惋惜的。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学习。
  差别不在智商,而在方法!
  本报讯
  江夏区陈克正家,三个女伢都成了“金凤凰”:老大是德国耶拿大学的博士生,老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博士生,老三是中科院硕士博士连读生。
  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陈克正,是她们的父亲,也是女博士们的领路人。
  三博士姐妹的家教有什么“秘诀”?
  7月20日,记者在江夏区卫校采访了陈家。也许这些“家教经”并不适合其他的孩子,但三博士的成功,或许能让一些家长有所启发。
  两套题卡带来的“灵感”
  现为江夏区卫生学校教师的陈克正,今年56岁,是大屋陈乡张家湾村仓湾陈人。他中学时各科成绩出众,连续三年在全县数学竞赛的预决赛中获得第一名。不巧的是,1964年高考时他牙痛得要命,边蘸药水止痛边答题,口水打湿了试卷,最后数学竟没考及格。就这样,他还是考入了武汉大学化学系。
  童年时爱动脑筋,少年时肯吃苦,青年时及时“觉醒”,在以后的岁月中,陈克正有意识地把这些“移植”给孩子们。
  1969年、1974年、1975年,中原、中静、中州3个女儿相继问世,陈克正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妻子罗秀珍用心培养三个女儿。
  参加工作之初,陈克正经常在农村住队,无暇顾及孩子,直到大女儿中原读4年级时,才把她从乡下转到武昌县一小。乡里小学不学外语,进一小要补测。大女儿记忆力很好,陈克正只用半个月时间,就把小学三四年级的英语课程教完了,女儿胸有成竹地上了考场。揭榜时,陈克正发现没有女儿的名字,心急如焚,女儿却冷不防说:“我考了第一!”原来第一名陈淑华就是她。父亲追问为何如此恶作剧,她诡谲一笑:“我喜欢淑华,我也要叫陈淑华……”原来考试前夜,女儿看了巴金的小说《家》,特别欣赏书中的淑华,就自己改了名。
  北京石景山区实验小学有两套口算卡,都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没有规定速度和准确率。陈克正选做了一张卡,共22道题,花了13秒。如何将一个小学生的速度训练到和他一样?他拿给11岁的大女儿做,第一遍花了30秒,第二遍15秒,第三遍就达到了13秒。
  要达到13秒并不容易。采访时记者连试三次,最好成绩才14秒。陈克正点破奥妙:学生一般都会将2+3分开看,至少需要0.9秒,如果将它作为一个整体直接看作5,只需0.3秒,这样训练,速度就可提高数倍。后来经过多次训练,老大最好成绩是11秒,老二、老三都是13秒。
  两套普通口算卡带来的“灵感”,陈克正用来开启女儿的潜力,由算到“读、记”,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看成一个阅读符号,背英语单词时将5个单词列为一组同时在脑中闪现,大女儿、二女儿后来考研、考托福时需背大量的英语单词,“组合记忆法”充分发挥了作用。 
  “玩”学习学并快乐着
  这种特殊的练习事实上是有效果的。3个女儿读小学和初中时,陈克正隔日便到武昌县图书馆和工会图书馆借一次书,大都是几十万字一本的小说、寓言故事和科普读物。他发现大女儿看书上瘾,每晚能看完一本书。一天,陈克正借来周而复的小说《上海的早晨》,他让大女儿读第14章,共1.2万字。女儿仅用了4分钟时间。陈克正马上提了诸如人物之间的关系、穿着、讲话内容等问题,女儿一一答对。如此看来,女儿一晚上看一部长篇小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小学五年级时,大女儿每星期看3本书,约百万字,大大增加了知识面。
  孩子们为什么对小说如痴如醉,乐此不疲?陈克正认为这是“玩”的天性。玩是自觉自愿、绝对轻松的事儿,没有刻意和被迫的成分在里面,要培养孩子学习的乐趣,寓玩于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书籍是玩的最佳去处
  陈家房子并不宽裕,却独辟有一间书房,藏书数千册,江夏区少有。陈克正买起书来不怕贵: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青少年版)就要880元,其他如《动物世界的奥秘》系列,一本也是一二十元。他说,这些书非常珍贵,能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开启孩子智慧的大门。
  “玩”需要引导。陈克正以自己的见识见解,有选择地购买各种书籍。有件事让他津津乐道,1998年教育部等单位联合调查“近10年我最喜欢的10本书”,结果他家就有其中的6本,特别是那本《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可谓凤毛麟角。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一家能飞出三博士”背后的原因,家庭教育,学龄期知识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qinzijiaoyu.com/a/63fc12ec299a3d44ae06403c.html

分享到: